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52|回复: 4

郑奕奏轶事

[复制链接]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6-6 06: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闽苑欣韬 于 2009-6-6 06:42 编辑

瀛洲剧场内,急切的锣鼓声中,她端起了装有毒药的杯子,毫不知情地一饮而尽。片刻后惊觉受害,回身以绝望、悲愤的目光最后看一眼陆复生,告别她热切追求并为之付出一切然而充满阴谋与背叛的爱情,凄然倒下……
    人们目送张桃珠悲凉地离开人间,戏也到了尾声,观众们热泪盈眶地散去。随着他们走出剧场的还有[泪透]“见报章”,并迅速流行在大街小巷,郑奕奏的名字也在一夕之间家喻户晓了,那年他十五岁。此后他又主演了《黛玉葬花》、《睛雯补裘》、《新茶花》、《孟姜女》、《秦香莲》等十余本戏,本本皆红,他也在短时间内跃居名旦之首。那时的福州人打麻将都把“东南西北”改刻为“郑曾薛马”四大名旦,摸得“郑”字牌引以为荣。
    郑奕奏,1903年出生,福建长乐县人,六岁随父亲到福州,住在达道路。十岁时以六十角大洋的身价写下学艺五年四的艺榜,进善传奇儒林班,取艺名传坤,学青衣。启蒙师傅林金福教基本功,陈幼榕教唱腔。十二岁以《八美楼》中苏小燕登台,一套拍马动作,四句滴水曲牌,博得满堂彩。老板张阿渠心中欢喜,出重资延聘系京昆师傅吴善宝单独给郑奕奏教戏。吴善宝,文、武、昆、乱皆能,人称“状元戏子”,他将一身技艺悉心传授,影响了郑奕奏之后几十年的舞台生涯。

    该拿什么来形容郑奕奏在舞台上的仪态万千呢?男旦的美艳总是让人感到用词的左右支绌。福州人一向不会把话说满,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先生却毫不迟疑地说:“伊很好看,非常漂亮!”不必说清秀的容貌,轻盈的体态,单是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别样的袅娜风流,就是其他演员所不及。他所饰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闺秀,即使在发黄的剧照中,也能看出他仪态端庄,神情从容淡定,自有一种气度,这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盖的,而是演员揣摩人物内心、再现人物风采的不凡的艺术才华的展现。
    郑奕奏不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谈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戏迷中文人学子尤多,他们组成各种“扛奏团”给他捧场。所谓“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郑奕奏,所谓“扛奏团”一如今天追捧明星大腕的种种“歌友会”、“俱乐部”,唯是戏迷与歌迷的年龄层次略有不同,如今的追星一族大都是热情冲动的青少年,当年的戏迷则是各行各业各年龄层都有。首先,打出旗号的是知名诗人、南台诗社社长林屏侯与诗友们组成的“诗社扛奏团”,接着“银行邮政扛奏团”,“商家扛奏团”,“民众扛奏团”等不断涌现,他们尾随郑奕奏从城里戏院至郊县高台,每场必至。马尾海军界更有兰桂北将军组织的赫赫有名的“海军扛奏团”,大多数将领和文官都参加,每月活动两次。每次看戏结束,二、三老将军与一些文人必步入后台与郑交谈,指点艺术上得失。一次,郑奕奏演出《黛玉葬花》,老将军们竟聚资七百元,将戏中葬花锄加以包金,增添光彩,一时传为美谈。

    郑奕奏独步闽剧舞台一、二十年,无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学,处处唱,流行于大街小巷,上海百代、高亭这些有名的唱片公司,竞相灌制郑奕奏的唱片,向海内外发行。以今天的标准看,郑奕奏无疑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然而流行文化的商业负效应也恰恰表现在此,舞台的炫目光彩掩盖着演员的辛酸。郑奕奏所属善传奇班是最大的获利者,他登台六年一直是学徒待遇,即使出师后,戏迷的赏赠也大多落入班主腰包,班主擎着这一招牌大发其财,其中一个名目便是“加奏”,所谓“加奏”指的是凡有郑奕奏参加演出的戏,须每场另增戏资,为此郑奕奏必须不停地演出,日夜两场,加演饶出,有时还有通宵戏,如此旦旦而伐,终于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时“倒嗓”了。
    在治疗过程中,有两个人对郑奕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质夫,某国驻福州领事馆翻译师爷,郭治珠,即名医师郭云团胞弟,时任警察厅科长。二人轮番为郑教读诗词书史、诸子百家等新旧文学,为他重登舞台作了有益的铺垫。
    重登舞台后二年,郑奕奏转赛天然班,剧师严天铎为之度身打造《百蝶香柴扇》,他饰演林英姐一角,连演四年,由此登上他演艺生涯的顶峰。建国初,郑一度在外地教戏。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期间,周总理久闻郑之名声,向代表询问他的近况。于是,50岁的郑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实验闽剧团,有了安身的岗位,教年轻演员演戏,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国家传授闽剧艺术。教戏外,他也参加导演工作,《渔船花烛》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1963年,郑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电影。

    郑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独特,他的嗓音并不十分响亮,尤其在倒嗓之后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复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韵”,缠绵悱恻,哀怨婉转,配以衬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     1956年郑奕奏到北京开会,得以晤见梅兰芳,梅赠以照片并题诗: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在闽剧的黄金时代,除郑奕奏外还涌现出许多名演员,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马秋官,还有傅亿浓、陈芝卿、黄荫雾,丑角唐秀山、林务夏、小生萧梦尘、李铭玉,老生张江水等,他们的熠熠光辉照亮了三十年代的闽剧舞台。
bin598 发表于 2009-6-8 12: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闽剧界的名旦,我只是只听其名未闻其声呀。可惜 可惜  生未逢时
 楼主|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6-9 06: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急,我回去后没有出状况的话,可以弄到他的声音!慢慢等我的消息吧。
bin598 发表于 2009-6-9 10: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3# 闽苑欣韬
回来吧 我等着跟你混呢
 楼主|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6-26 0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我混简直是浪费人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1 23:48 , Processed in 0.1396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