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且福州方言戏曲亦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开始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各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等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 ! ?. W W, a! C: V' O2 s7 C, g' v/ h
9 i4 j& L( g; l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 K" K8 P# Z) E$ z3 Q6 v
, R1 n o2 ^" t9 |7 v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
. j( ?" [+ C0 Z" u6 E# }7 [) Z
: ]+ _3 w! y+ S) E: f' D& k3 ?8 e) g闽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歷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炼印》、《紫玉钗》、《荔枝换绛桃》等传统剧目。从1953年到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 I5 l! _5 q& p! D6 x7 O" ?$ {6 d+ B! U3 M0 u+ x1 A- C1 Q
「十年动乱」中闽剧受到严重摧残,闽剧名家林芝芳被迫致死;刘小琴在家糊火柴盒,每天挣八角钱;李小白去拉板车……
' Q7 A4 R7 b# o0 _+ e1 b& n5 t* E1 w) X
20世纪80年代后,闽剧团重建,又上京城,再进中南海,登上世界舞台。《洪武鞭侯》、《林则徐充军》、《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拜石记》等剧目具全国影响,许多演员荣获国家级大奖。 闽剧由儒林、江湖、平讲三雅俗不同的戏剧形态融合而成的,至今已流传了近三百年,盛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上图为《钗头鳯》 c% }. q7 L0 C- ~* R
) M0 J: p p5 ?& p) |8 r4 V
最早的闽剧角色只有生、旦、丑三个演员
, C" D- O; G1 |2 M' v" w
0 Q) J$ X' `1 _" e0 ]* q
! u" g5 D: V! w4 \9 a" c: O2 n
福州古老的三坊七巷衣锦坊,这里水榭舞台有着三百年歷史的闽剧演出小舞台,当年是莺歌燕舞的地方。水榭舞台也是现存最完整的老戏台。 闽剧旦角的造型 闽剧小生扮相
' B/ U! C0 ?4 ^+ C
" | q3 Q5 m6 g4 q 民国初期闽剧除了传统剧目外,还创作反映多变的城市生活,也是福州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
& F% m; \6 b1 o+ Q2 L, L U$ j+ X
传统闽剧剧目《梅玉配》 + \8 h* ]+ }" ~& }
( w. m; ]4 M8 Q z% R: _6 h5 b
闽剧《孟丽君》由名家胡奇明、林瑛扮演 $ m z7 O& Y o4 ]4 ]
5 v' ^" @# ^9 }. r2 p( k
! m0 v( I6 I+ F( I6 L
闽剧发展至今,舞美、布景以及戏服都有很大的改良,而戏文也有很大的变化
1 j! _' e _7 t) E( H& u" _
, Q% r! X% x: Y2 {( u. `! }6 n6 U
6 I& j; m; `# t( `5 M& D( Y
7 ~& h9 O* I# k8 ^ o
% z" |3 |; {6 I9 U0 c
9 ?, P" b* ^5 t
d8 Q- \$ D) y! M7 T
' g8 r4 {) m7 |; Z
) X% d& k2 B* B4 I
% @9 _- M& Y& N+ Q6 @
9 A9 e X$ R4 I- M, z
6 k, M1 R3 M* J$ t5 H/ R5 p
. o! Z! f5 s) a0 f- ~ j# V
% \3 `& |# l2 h: U
" A8 v( [( Z* M" D)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