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492|回复: 4

名旦林芝芳与闽剧《红裙记》

[复制链接]
银狐 发表于 2009-11-30 23: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闽剧观众常说:“闽侯青圃乡出了一生一旦。”生,指生角名宿林乌豹;旦,便是林芝芳。那是1917年的一天,闽侯青圃乡林氏宗祠又添了一个男丁,他就是林芝芳。当年父母巴望他吃饱穿好,有福享,于是,乳名叫福生。其父林仁富世代务农,小福生从小爱看福州戏。儿时常把祖母穿的小脚木履绑在自己脚上,学着戏班里花旦的跷功(假脚)样儿,在祠堂前来回走动。9岁那年,头上还留着娃娃髻,因家贫卖进了“高乐天”戏班,拜高兴藩老师门下,学唱花旦、青衣。
4 o) T* a+ [' C9 ~0 k1927年,经闽班善传奇五部堂老板之一叶邦香介绍,将艺榜底卖进闽班善传奇。由京鼓吹师父陈幼榕带班,坐科学艺。向师兄关传赓苦练刀枪。他小时发声高亢宏亮,唱腔满弓满调。老师称赞他有“铜斗喉咙”。十三岁在福清渔溪乡第一次登台演出《木兰从军》,饰花木兰,初露头角。继演《嘉桂岭》、《妙善哀史》、《梁天来》、《王昭君》、《窦氏女》、《顾相如吃饼》等。其中以《嘉》剧最为叫座。$ L% G4 h6 C% I
有一次,林芝芳因病不能到长乐下洋演出,东家便雇一顶小轿,把生病的林芝芳从福州抬到长乐。轿子抬到下洋,小芝芳坐在轿里,但见这么多陌生人围观,不好意思,低头看鞋面。东家为林治病,第三天,林芝芳病愈,领衔主演《嘉桂岭》。他一出台就镇住了观众,那清脆圆润的嗓音,真切自然的表情,赢得了阵阵掌声。从此,名旦林芝芳便风靡福州城乡。班主也因此把林芝芳的每日戏资提高到四块光洋。戏班的大幕与桌裙,椅披上都绣着他的名字。演出时,他的头髻后,钻珠扎了“林芝芳”三字,在灯光之下,闪闪发光;剧场的广告栏,为其缀以五彩灯光;小榜说明书,刊登他的大幅剧照。) |$ @, ~( ^0 n" s0 Z" h

" \5 P2 \& M: q& X" n- B. ]& M  b0 l! I% Y4 R
未完待续
 楼主| 银狐 发表于 2009-12-5 20: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联声唱片公司也来到福州,在仓山茶行灌制《嘉》剧中的百花公主李小环读信的一段“思夫”,曲牌是[自掏岭转泪透]。当时,林芝芳的个子还没有话筒高,脚下只好垫着一块厚木板,由著名琴师杨粒俤伴奏,这流行唱段唱词是:+ g; g7 t2 A3 j8 ~8 p2 j

, C( M6 ^& Q0 S! {& _+ w4 d自黄郎分别寻亲音讯渺,7 i9 E  [5 x% I1 j$ Y5 s

0 o2 m2 o  P& `! ?: k  Z% j* J9 `# `哎呀,黄郎夫呀……
9 m. K: O# |, A1 \9 l4 n' m# t
* n+ i! l) t+ ]/ [6 B3 }/ {) \送行临别情重如山,
. c2 s/ \- X* u* _$ ]+ F3 u7 N) w0 [, ^! S- t8 s. k" C. t0 ?  d. h) K
夏暮又秋未见郎函。
6 t) x* N, b: ?6 z( c2 B  k. V2 Z
# @0 ^$ k) L$ d' _( _; p莫非是中途客病旅邸,
% w) p  ]8 B5 D& s6 ^; H/ P; r0 q
眠思梦想,朝夕难安。: [) C/ a4 X' V& O8 M0 j6 I* r

* T& N9 J% ?6 d但不知因何延搁,夫北妻南。
' f. F6 K0 y8 A3 R+ ?& q8 u& V) I1 t9 E# k& g
他是闽剧灌片三鼎甲之一,单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的就有《窦淑娇哭五更》(见照二)、《梁天来》、《柏玉霜》、《妙善哀史》、《蛮女含冤》、《沉香楼》、《灯马花》、《桃花扇》等,唱片畅销海内外。4 d% X$ D0 a, |& B* l
9 K' X$ x7 Y% o3 F
1934年,闽班善传奇因故叠起戏箱,停止演出。当时三赛乐正缺包头旦角,便接林芝芳进班当客串。林芝芳进班后,首演《红裙记》中的达官俤,《窦氏女》中的窦淑娇、《王昭君》中的王昭君、《秋兰送饭》中的秋兰等。卖座日增,好戏连台。有一次,闽侯南港文山乡请三赛乐去演戏。日场折子戏点了林芝芳的拿手戏《秋兰送饭》,戏迷们规定他用官家婢女打扮。只见他头梳蚱蜢髻,身穿长式梅香夹,举止稳重,感情含蓄蕴藉。戏迷们看上了瘾,便要求把夜场的头出武打戏换下来,再来一个“送饭”。又规定他要用地方富豪人家婢女打扮,林芝芳改用古装打扮,穿婢女夹,表演风格也相应变得粗犷泼辣,真情坦露,观众大为叫好。戏迷们戏瘾仍不消退,又进一步要求加演“亮光戏”(下半夜收戏时的压台戏),点的还是“送饭”。锣鼓响处,林芝芳穿着旗袍夹,腰缚色带,梳水辫,一派旗人婢女的风采上场,观众被震摄住了,台下一片哄动,唱彩之声响彻夜空。翌日,东家鸣炮欢送,簇拥林芝芳渡江到湾边,又特雇一辆汽车送到城里。于是“林芝芳一日三送饭”的佳话,传遍了福州城,名噪一时,誉满八闽。三赛乐老板向剧商公会表示,愿受罚五百元光洋,留聘林芝芳。从此,林芝芳为三赛乐赢得了大量观众,增添了光彩。0 S* j3 `* h# J  `

( q) h  `5 F& H- k! i7 N/ M未完待续
 楼主| 银狐 发表于 2009-12-6 20: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郁达夫自选集·日记卷》一书载:1936年2月,郁达夫先生在福州的“闽游日记”中这样写道:“三月廿三日(阴历三月初一)星期一,晴。……(中午)饭后上三赛乐戏班看《王昭君》闽剧,主演者为闽中名旦林芝芳,福州之梅博士也。嘴大微笑,唱时不作假声,系全放之雄音。乐器亦以笛伴奏,胡琴音很低,调子似梨花大鼓,作成十四字“难得芝兰同气味,好从乌鸟辨雌雄。”当时,林派的传人刘小琴在剧中饰宫女。1936年3月30日第613期《华报》载:郁达夫认为“……花旦林之(芝)芳,唱做并美,微得梅兰芳气味。”“惟之(芝)芳眼睛太大,为美中不足。”联句中“好从乌鸟辨雌雄”这诙谐的联句,原来是郁达夫对林芝芳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
3 f4 k% H% O! Y# e1 o
/ l+ P0 z5 Y8 @9 e8 O; ~& n抗日战争时期,林芝芳与同行老前辈参加了闽剧界火炬游行。首次上街作抗日救亡的宣传。为了配合抗日救国,他还积极献演时装戏《壮烈牺牲》与《三刺孙传芳》,分别饰演甘英芳与施剑翘。性格各异,影响极大。; C$ T7 r, u" z9 u& B" {

0 u& \! N" c: N) p林芝芳有两大特点:一是表演上,闽剧艺坛男旦武戏的出现,应是林芝芳饰演百花公主李小环为最他在剧中运用了“鹞子翻身”、“卧鱼”、“探月”以及刀枪开打等,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二是唱腔上,他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对闽剧曲片[泪透]采用了“走上坡”的唱法,听来优扬婉转,扣人心弦。
" d( c' k) g5 r  r6 i" c* F0 _  _/ \
" g& p* I4 _! i建国后,闽剧观众又认定:郑奕奏、林芝芳、黄荫雾、黄铭卿为新的闽剧“四大名旦”。1952年,林芝芳随同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晋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钗头凤》。林芝芳反串陆母。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在怀仁堂看了他的戏。周总理看到林芝芳时,紧握他的手说:“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回榕后,他遵照总理的嘱咐,到各个学校作报告,把自己的艺术,精心传授给后辈,提携一批如王梅芳、周淑琴(大扁)和他的女儿林秀英在内的颇有成就的新人。- C4 i, q2 `# Q& u3 X0 E5 B: ^
1 i& I7 }; m- y4 A8 Y; q. }" H/ H
1954年,他荣获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渔船花烛》导演奖。1958年出任福州闽剧院首任院长。示范演出了《王昭君》,林芝芳饰王昭君、林派传人、“闽剧三小”之首刘小琴饰皇后,著名小生倪少玲饰太监。他擅演的剧目还有《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钓金龟》中的王氏、《凤仪亭》中的貂蝉、《陈靖姑》中的陈靖姑、《珍珠衫》中的三巧儿及时装戏《养媳恨》中的蒋老五等。
; Y+ @- ^- q$ S  s2 I6 b, b2 s. f

: S6 }8 l; s" T6 U# Z未完待续
 楼主| 银狐 发表于 2009-12-7 17: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芝芳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剧协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残酷迫害,卧病不起。1973年6月22日,不幸逝世,享年57岁,1978年10月,福州市文化局为林芝芳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迁入文林山革命陵园。5 t8 I% ?. x5 S( R3 M
) w7 r) j9 r9 u; V
闽剧《红裙记》是林芝芳的代表作之一,是闽剧特有传统剧目,又名《达官俤卖饼》。故事描写闽人王成龙,嗜赌不务正业,因而倾家荡产。一天,正遇他岳母诞辰,其妻弟送来一条红裙,请王妻柳氏穿着回家拜寿。王成龙以家中断炊,将红裙带去典当,想换柴米充饥。路过赌场,又把当来的银输光回去。柳氏气愤,骂他一句:“铡头”。王成龙愤怒离家,又遇兵痞索债,遂投江。被来闽经商的西安富商许希和所救,带回西安,招为女婿。
5 Z- @2 |& f3 h/ [& {  U* }% n( R# Z8 f- C' b1 @2 J4 ]3 a
十三年后,王成龙接了富商家产,贩货来福州,遇其子达官俤在吴二伯店中卖饼,问知家庭情况,得悉其妻仍守节抚孤,王慨赠银两。柳氏感其赠银,为其饯行,夫妻相见,不敢相认。遗下田园房屋契据及银两,重赴西安。王成龙临上船时,始以真情相告。达官留他不住,奔返告母。柳氏赶到江头,归帆已渺。
" U5 n# c+ R' }; T1 l
* ~8 f' n- j- a8 e这出戏,大约在清末,由“平讲班”首演。“三下响”时期,大为流行。从“卖饼”到“江头”几场戏,构成了一个小全本。是老生、青衣和孩生的重头戏,唱做并重。当时民谣有“八月十五月圆圆,达官俤卖饼番钱(银元),因为汝奶(娘)一句话,王成龙别气十三年。”足见民间对这故事之熟悉。据老艺人记忆,当时“平讲班”首演此戏,“三花福”以老生行当饰演王成龙,“青衣榕”饰柳氏;后来“三下响”时期,仍由“三花福”饰王成龙,青衣瑜饰柳氏。再由著名老生陈瑞瑞饰王成龙,是为第三代。这个时期演出中,王成龙着时装,长衫小帽,不凭藉长须水袖,演出非常动人,与柳氏大扮古装的表演,配合得很默契。
5 i; h+ x! Z# Q3 g# \9 g1 p7 A! `2 E, `( b0 F' `1 Z  ]4 c
上世纪20年代中,闽剧“大炮剧师”严天铎就老本重写,增头加尾,使成全本,各闽剧班都有排演。“福建梅兰芳”郑奕奏,“福州梅博士”林芝芳及名旦程依尧都扮演柳氏,各有其风格,成为三个不同流派,堪称桃红李艳,各有千秋。当时,著名老生张江水饰王成龙,认为服装不统一,提出改用古装,丰富了表演程式,与林芝芳饰柳氏,更加珠联璧合。7 S; T) w( I1 p# F9 W

4 t6 a  I7 \5 T( n' o建国后,1953年,福建省戏曲改革委员会进行重点整理《红裙记》。戏剧家陈啸高,剧作家林飞初步整理,后又由著名剧作家林舒谦参加并执笔,整理成大型全本戏。分别由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和福州市闽协剧团演出。省闽剧实验剧团由郑奕奏导演,著名老生洪深饰王成龙、名旦郭西珠饰柳氏、新秀杨木铨饰达官俤、周木炎饰吴二伯;市闽协剧团由林芝芳导演,著名老生程道旺饰王成龙,林芝芳饰柳氏、陈美卿饰达官俤。
" F+ z4 ~7 `' U- t2 E' m% O
3 \: y7 \9 S7 z$ M7 d' U8 t8 K8 ]《红》剧中柳氏是一个懦弱善良、贤妻良母式的典型女性。林芝芳在“饯别”一场的“认痣”表演,尤其富有魅力。他从生活出发,着眼于塑造人物。他认为,柳氏与王成龙离异十三年,作为一个三十出头的妇女,家里偶然出现一个貌似丈夫的男人,能不一番窥视吗?如果把柳氏演为“非礼勿视”或“闭门存春色”的妇女,不但在艺术上没戏可演,更主要在生活上失去真实感,不符合人物性格。( d$ ?6 m# a: a- ~9 V% }% m

, ?3 t: H8 [) f9 R为了演活这个人物,林芝芳在这里大胆地创造了“认痣”的“出格”表演。他借关门之机,冲出帘外,几次上前,欲认而又不敢认。动用“眼神”、“颤手”、“双抛袖”等强烈动作,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柳氏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痛苦之情。1958年,福州市闽协剧团赴上海、南京、无锡巡回演出,《红裙记》一剧中,林芝芳老师的柳氏和程道旺老师的王成龙,唱做双佳,深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下转第44页)(上接第47页)誉满申江。' G5 Z9 a) |& @$ _; q1 q- i
! N: r4 M+ g% G1 H6 F
1962年,福州市举办闽剧传统剧目展演及老艺人示范演出。参加演出的有原福州闽剧院三团林芝芳主演的《红裙记》;原红旗闽剧团导演黄铭卿主演的《王莲莲》、《香妃》、《漂母》等。郑奕奏老师出席观看演出。那天林芝芳演完《红》剧后,尚未卸装。郑老便拉着他和黄铭卿合影留念,庆贺演出成功。
7 ?4 R7 E* a/ M9 z! |) f- Y# a
/ Y3 v3 a+ E8 |  H3 p9 C# C8 J% s上世纪80年代,林派传人、“闽剧三小”之首刘小琴将《红》剧传授给福建省艺校福州闽剧班学员。尤华饰柳氏、曾光利饰王成龙、陈剑辉饰达官俤、高飞饰吴二伯。1983年学员毕业实习演出。《红裙记》在1100多座位的天华剧场,满座了一个多月。这真是:
% ~* K: T7 ^0 [4 ]  e) X: Q2 L7 h) d$ ?" a8 u; k2 E; J: |1 S
薪传不息《红裙记》,; H+ g5 x' }( ?$ s
$ q1 a) e: ?% ^; }5 L' G& o& e
犹忆当年林芝芳。
林思乡 发表于 2009-12-16 16: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 [quote][img][/img][/quote]
复制代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5-11-4 23:24 , Processed in 0.2547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