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63|回复: 0

回归民间 还原自然----闽剧《红豆缘》导演手记

[复制链接]
音乐虫子 发表于 2013-8-14 2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林仁 张敏生
中国戏曲生于草野,通俗是它的本色,民间性是它的生命力。中下层文化的民众始终是它的受应者。它的艺术目的是将各种人生道理、际遇、生活情趣、伦理道德观等通过表演形式,形象地说给大众听,演给大众看,让大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2002年,由福州市闽侯县闽剧团创作演出的闽剧《红豆缘》一上演,就风靡整个福州城乡,足迹遍布闽剧流行区,至今,演出近200场,并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剧目金奖和第十六届曹禺戏剧剧本奖。《红》剧有如此的市场成绩,应该归功于它质朴的民间性与通俗的自然美。
    《红豆缘》取材于闽剧传统剧目《城下夫妻》。说的是患难生情、假戏真做的故事。剧作家林芸生将民众熟悉的叙述模式与情感表现手法融为一体,突出其民间性和质朴美,满足广大观众“美梦成真”的心理需求。为使这出民间戏曲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我们在演出样式与舞台风格、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力图使整个剧目能够以清新自然、空灵流动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红豆缘5_201381422516.JPG
    首先是让剧情流动起来。经过思考和论证,我们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剪纸图案作为整个舞台的背景。剪纸是民俗、民风的体现,又是一种定意性的艺术,通过灯光的效力,色彩的变化与图案的组合,能够制造出极好的氛围和意境,使整个舞台显得空灵清新,能够为戏曲表演提供广阔的空间。如第三场的“相爱”在拂晓前月光下的磨房里,圆的磨盘既能磨出豆腐,又是豆腐女沈灵芝与落魄书生骆兰生患难知交、互吐衷情的依托,这个“圆”既是真实的圆形,又是圆满吉祥的象征,更预示着这对恋人必然的圆满结合。于是一个一大一小两层圆型的活动平台产生了,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圆平台还要重组、变形,组合成不同的造型,提供给各场景以作支点。我们利用现代灯光设备,在二道幕处设一道光墙,让光墙把舞台分割成前后两个演区。其他场景也可运用光墙的推、拉、叠化和蒙太奇的手法予以切换,使整个演出更加流畅与自然。
    其次是让演员的表演流动起来。《红豆缘》的演员连同配角加起来有7人,龙套有12人,为了使整个演出显得流畅洗炼,我们在场面的处理上让人物载歌载舞,在情景交融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尤其第三场“相爱”、第四场“定情”、第五场“相思”,剧本提供的冲突与矛盾,只是微妙的心理行为,通过戏曲本体的程式化表演,展现骆兰生与沈灵芝相爱的历程。在空荡的舞台上只有一个象征磨盘的平台。要求演员只能靠眼神与形体、唱功与做派,以细腻多变的心理行为与形体动作和调度,来展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利用磨盘与推磨的特点,我们设计一组磨豆腐的动作。一推一放,一上一下,一虚一实,此起彼伏,充满动感,在二人的对唱中,让他们的心灵渐渐靠近,使整个舞台如幻如梦,甜美温馨。第四场的“定情”,则让其酣歌畅舞,人在景中移,景随人在变。主人公在竹排上前进、后退、转弯、回旋,采茶妹子在茶丛中也随之变化,营造出一幅幅美妙流动的画卷。而一支竹篙让这段戏多了一个展示戏曲虚拟性的绝好道具,它在一对恋人间来回穿梭传送,使喜剧基调保持不变。
    作为一个展示民间故事的剧目,民俗的体现能为戏剧增添不少的亲近感。在剧中,设计了前后两个“背新娘”的动作。“背新娘”是闽东地区婚娶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在戏的开始,迎亲的骆兰生背起贪图荣华的准新娘丁冠英,是个恶梦的开始,在剧末,骆兰生背起心爱的姑娘沈灵芝是幸福的开端,一前一后,首尾呼应,画出了一个圆满的“圆”。
    音乐的要素使《红豆缘》具有了足够的观众缘。因为是喜剧的缘故,我们要求本剧的唱腔要与其他的闽剧剧目迥然不同,常见的“逗腔”曲牌被“小调”所替代。平日少用的“看相”“真鸟仔”这些来自民间的山歌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实际上更能体现出闽剧音乐的原始状态,也更具有民间气息,能让观众备感亲切。
    在执导《红豆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平民意识贯穿全剧,展示的都是对戏曲本体的回归,我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使古老的剧目重新走入平民百姓的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2 00:26 , Processed in 0.1563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