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闽苑欣韬 于 2009-6-4 08:38 编辑
“大家注意听音乐,来,伸出兰花指,转身,下腰……”在台江实验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女孩高挽发髻,跟着老师的口令和动作有板有眼地学着,她们口中念念有词,手上做着动作,脚下迈着步伐。原来,孩子们正在为5月6日将要参加福州市闽剧票友大赛进行练习。来自福州闽剧院、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指导老师张建斌告诉记者,孩子们正在排练的是闽剧《姐妹探花》,说的是一群年轻的姑娘在花园里看花、赏花的片段。听着稚嫩的童音,看着孩子们清秀的小脸蛋上认真的神情,让人顿感未来的闽剧名角将要诞生在她们中间…… 成立少儿闽剧实验基地。
台江实验小学与福州闽剧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少儿闽剧实验基地”已有半年时间了,本报对此极为关注并一直给予跟踪报道。作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剧,在老福州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应该来说,现在许多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都有着幼时被祖辈带去看闽剧、听评话的记忆,对于像《贻顺哥烛蒂》、《天鹅宴》、《丹青魂》这样耳熟能详的闽剧,剧中一些经典唱段有些人甚至还能唱上几句。“如今的闽剧在年轻人中存在着‘断代’的现象,年轻人不仅看不懂闽剧,甚至很多人连福州话都说不清楚、听不明白。我们与台实小合作创办闽剧实验基地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培养,通过孩子们对闽剧艺术的学习和表演,将闽剧的文化内涵辐射到家长和社会。”福州市闽剧院院长林培新对传承和发扬闽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谈到与台实小的合作,林培新院长很是感慨:“我是被学校的氛围所感动的。”台实小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学校对于地方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让林院长很是触动。自从去年底建立合作关系后,林院长立马决定派遣闽剧院最好的老师来给孩子们当指导教师,并且告诉潘佳娜副校长:“凡是孩子们练习需要的器具,只要院里能够提供的,你们尽管开口。”记者在台实小的练习室里看到,教室四周摆着两排长长的表演用的枪、刀、剑,以及几面大鼓,“这些都是闽剧院专门订做后再送到我们学校的。”潘副校长说,为了这一次参加“票友大赛”,剧院还专门为每个孩子订做了服装,并为女生配置了专用头饰,“据说一套头饰就要几千元,仅这十几个女生的行头就要花费几万元呢。” 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校本课程。 走在台实小的校园内,记者感受到校方在给学生传承地方文化上做了许多努力。从教学楼一楼走到三楼,能看到走廊的墙上悬挂着许多图文并茂的图片,比较浅显地展示了闽剧、评话、伬艺这三项传统的福州文化。潘佳娜副校长告诉记者,建这个“文化长廊”是希望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乡土文化教育的氛围,给学生们普及传统福州文化的基本知识。由于学校本身在这方面并不专业,因此特请专业团队(如福州曲艺团)提供资料,并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介绍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潘副校长还说,学校现在正计划将“乡土文化”列入校本课程中,并已着手开始编写教材。 目前,台实小一共有50多名学生接受着系统而专业的闽剧艺术指导,学校为此特意腾出三间教室进行练习,除了一间专用的练习教室外(主要是用于参加票友大赛的训练),还有两间教室用于让学生练习基本功。“一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着报名,但是毕竟人数太多不能保证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就留下50个左右的学生。”潘副校长说,虽然参加票友大赛的只是十几名学生,但是剩下的学生闽剧院的老师们可是“一个也不能放过”,他们同样接受着和参赛学生一样的专业指导。记者在音乐教室看到,在闽剧院赵天珠老师的带领下,那些刚入门的学生虽然指法和步伐还显得有些生涩,但这一招一式却丝毫不敢松懈。 而在另一间练习教室里,5名小男生正在邹国强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著名闽剧《天鹅宴》里《抬轿子》的一个片段。《天鹅宴》说的是晚唐的一段故事。晚年的唐太宗沉迷于祥瑞谄语、歌功颂德之中。而此时洛阳飞蝗成灾,洛阳都督危得安飞报长安,恰逢群臣向皇帝报祥瑞之兆,危得安所报的“田蛾”被误听成“天鹅”。太宗淑妃闹着要吃天鹅肉。危得安因祸得福,却又带来麻烦,皇帝要他三日内收集百只天鹅……记者在现场看到,5名小男生的表演有板有眼、活灵活现,让大家忍俊不禁。扮演清官“危得安”的是四年级的林渝曜同学,他告诉记者:“虽然有时觉得排练很累,很辛苦,每次都练得满头大汗,但还是十分有趣的。”对于他们的表演,林培新院长表示“很不简单”。“毕竟对于一周只练习两三次、一次最多两个小时的练习量来说,有现在这样的效果已是相当‘厉害’了。至于今后还要学习的诸如‘云手’、‘山膀’、‘压腿’等戏剧基本功,还有待时日来进一步加强训练。不过,我相信在这些学生中定能培养出闽剧新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