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上抗日先遣队 长征的一次预演
1934年7月,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先遣队仍保持军团体制,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治委员,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军团共有6000余人,分编为三个师。
先遣队7月7日从瑞金出发,经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根据中央的部署,先遣队从南平樟湖东进水口,准备进攻福州。但是由于红军不善于近探测作业,又缺乏攻城手段,也没有地下党组织策应,8月7日、8日两天,先遣队几次强攻福州,都遭到国民党部队的有力抵抗。
10月下旬到达闽浙赣(即赣东北)苏区,11月初,红七军团与原在赣东北的红军第十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转战于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
前后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多里,沿途且战且走,先后进行了樟湖坂、福州、桃源、罗源等30余次重要战斗,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寻淮洲 21岁的军团长
1933年10月,一位年仅21岁的红军指挥员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他叫寻淮洲。
寻淮洲,1912年生,湖南浏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达井冈山。1929年春,他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此后历任红军营长、团长、师长、军长,曾获二等红星奖章,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11月,由红七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寻淮洲任第19师师长。这年12月,在安徽太平谭家桥指挥战斗时,寻淮洲身负重伤。弥留之际,他还反复地说:“北上抗日!北上抗日!”牺牲时年仅22岁。
福州之战·揭秘
北峰宦溪镇的坪岗顶,一座黄土垒成的坟包见证着一场惨烈的战斗:长征前夕,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穿越大半个福建,攻打国军重兵把守的省会
600红军喋血福州北郊
坪岗顶 每个弹坑都堆满牺牲的战士
“福州有高大的城墙,筑有比较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内外驻有国民党第八十七师的一个团和一个宪兵团,还有一些炮兵、工兵和海军陆战队,城郊南台有飞机场……八月七日,我军到达福州西北近郊,当时对福州敌军的实力、工事等情况了解很差……当晚即发起进攻。敌人凭借工事扼守,并使用飞机对我阵地轮番轰炸扫射……强攻一昼夜,攻占了敌军一些阵地和城北关的主要街道。但因我们还不善于近迫作业,又缺乏攻城手段,也没有地下党组织策应,没有办法打进城……于是决定把部队撤至福州以北岭头一带,准备向闽东转移。”
———粟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一个坟包孤零零地坐落在福州近郊的晋安区宦溪镇降虎村坪岗顶的高处。四周芳草萋萋,黄土堆垒而成的坟包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有五个已经有些模糊的红色大字“红军烈士墓”。
这里掩埋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降虎战役中阵亡的红军将士。
当我们走进这个位于山中的小村庄时,村民说,村里唯一曾经经历过那场战斗的老人几年前已经去世了。
“我知道那一天,是民国二十三年农历七月初一(1934年8月10日),”70岁的朱其厚说,“因为我伯父就是在那天被国民党的机枪射死的。”当时,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军在攻打福州失败后,向连江桃源转移。国民党522团在后面追击,在此展开了战斗。
“老人讲,天还没有亮,山上就响起枪声。”朱其厚说,由于降虎村是小山村,村民不认识红军,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诬蔑性宣传,因此,战斗一爆发,村民就急忙躲到山中。
坪岗顶其实不高,虽然现在树木丛生,但当年,这里却是光秃秃的,因此红军在山坡上的工事、战壕基本都暴露在敌人的视线内。特别是国民党的飞机轰炸,红军伤亡人数达600多人。“红军装备不好,有的还使用大刀、长矛和敌人肉搏,最后很多都壮烈牺牲了。”在次日拂晓时分,红军撤出阵地,渡过潘渡溪,向东北转移,在连罗游击队的引导下,安全进入闽东苏区。
当枪炮声消失后,村民才战战兢兢回来。当他们到战场时,都惊呆了:不大的山冈布满弹坑,放眼望去都是尸体。村民上山为红军战士收尸。“死得太多了,根本来不及挖墓。只好就近将他们埋在弹坑里。大的坑多埋点,小的坑少埋点,也没有标记,就是一个个小土堆。”
年深日久,山上野兽时常会把这些遗体翻出来,结果弄得山上经常能看到一些骸骨。1995年,当地政府将这些散落的骸骨集中起来,就地修了个红军墓。“谁都说不上墓里究竟埋了多少战士,因为我们收集到的都是散落的不完整的骸骨,根本无法统计。”
“中革军委电令攻打福州,给七军团以后的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我们刚过闽江的时候,声势很大,敌人弄不清我们究竟有多大兵力。这一打,暴露了我军只是一支不怎么大的牵制力量。从此,敌人就一直疯狂地追击和堵截我军。”
———粟裕
罗源县城 红军奇袭全歼守军
“我们在福州和桃源两次作战,都是采取正规战的打法,猛打硬拼,伤亡很大。这次罗源战斗,事先进行较详细的侦察,采用奇袭方法,因而能够以很小的代价一举全歼守敌。这使我们体会到,孤军深入敌区,在作战指导上应当有相应的改变。”
———粟裕
1934年8月12日夜,罗源白塔乡百丈村里,一座曾经是大地主住的豪宅内灯火通明,屋外荷枪实弹的民团战士正在密切地注意周围的情况。
屋内,几个人正在一张铺在桌上的地图前紧张地讨论着。他们之中有第七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粟裕。
村里老支书林孔融的父亲参加过当年的战斗。他告诉记者,在先遣队到来之前,当地就活跃着一支群众保安队伍:百丈民团,同时村庄附近也有4支红军队伍在山上战斗。
这场会议开到很晚,对整个战斗以及后勤方面做了详细的部署:先遣队要求福安来的闽东独立团同志赶回去,做好先遣队北上准备;安排连罗第十三独立团在连罗交界的丹阳附近阻击尾随而来的敌人;做好500多名伤病员接收安置治疗工作;集结地方部队配合攻城并准备接管罗源城。
根据老人回忆,先遣队次日派出4名侦察兵与地方游击队的侦察人员一起,化装成农民混入城里,作为内应,配合攻城。另一部分人则走街串巷,观察整个罗源城的地形,探明敌兵驻防情况。
13日晚,先遣队攻打县城时选择了十分偏僻的小路。几位百丈村的老人回忆:“他们从村边的百丈岭上去,到北坑村,然后到牛坑村。”本来从牛坑村下来就可以上大路直接开往县城,但是,先遣队却拐上赤顶,走苏区村,从山上迂回来到县城之外。最后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毫无防备的国民党守军面前。
当晚10时左右,在粟裕指挥下,罗源县城枪炮声响成一片。当地赤卫队从东门攻进城内,直扑县政府;先遣队则顺利地解决了驻扎在城内的一个机枪排、海军陆战连、县警备队、特务连等守军。整个战斗仅持续两个多小时,歼灭敌人1000余人,俘虏300多人,缴获步枪200余支、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一架和其他大批军需品,国民党县长徐振芳束手就擒。罗源县城得到解放。先遣队打开监狱救出40多名革命者和无辜群众。
这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福建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场战斗为部队补充了给养,打通了宁德、福安、罗源、连江几个小游击区之间的联系。同时安置了大批伤病员,使得先遣队能够轻装北上,这批伤病员后来成为地方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的骨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