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34|回复: 0

“闽剧八老”力推林瑛

[复制链接]
bin598 发表于 2009-8-14 17: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到京剧,戏迷立马会想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艺术流派;提到越剧,戏迷立马会想到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袁(雪芬)、傅(全香)等艺术流派……在中国各类戏剧表演中,大都通过流派这种艺术形式,确立各自代表人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400年历史的闽剧,至今没有自己的流派。   82岁的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刘小琴,82岁的著名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小白,80岁的著名导演、名旦角倪小玲,79岁的著名武生、须生付生浓,郑亦奏的学生、79岁的著名旦角林超平,80岁的著名导演、旦角陈平,70岁的著名小生詹剑峰、71岁的著名丑角杨铁城,这8位目前健在的闽剧界辈份最高的“八老”日前在本报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一致认为闽剧要发展,必须树立自己的流派,当前流派最有影响力的候选人当数现任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   此前为何没有自己的流派?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它是由“儒林戏”、“平讲戏”、“江湖戏”等地方戏剧艺术融合而成的,并吸收容纳了弋阳腔、徽调、昆曲、京剧的表演艺术,在以逗腔为主声系的同时,汇合了洋歌、江湖、民间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多声腔较为完整的剧种,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   “闽剧八老”中最年长的刘小琴谈到闽剧此前为何没有自己的流派时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历史上看,闽剧人大都不是有钱的人,他们将表演看成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二是闽剧前辈大都比较谦虚,不愿出来挑头;三是闽剧表演人的文化层次大都不高,缺少文化高人出来总结。“现在我们去新华书店想买一本关于闽剧的书都没有,就很能说明问题。”   闽剧树流派良机被错过   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剧界在北京推出了四大名旦,当时福州闽剧也有观众承认的四大名旦———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官。涌现出了郑亦奏、陈春轩等一批闽剧表演艺术家,是闽剧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高峰。他们先后创编、表演了《新茶花》、《百碟香柴扇》、《黛玉葬花》、《八大锤》、《长坂坡》等剧目,一大批闽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被百代、联声等当时全国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1934年《八大锤》被拍成无声电影,当时的郑亦奏被观众称为“闽剧大师”和“北梅南奏”。   “闽剧八老”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闽剧流派确立的最佳时机,只是因为没人出面“挑头”,良机被错过了。   解放后,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1952年闽剧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钗头凤》获演出二等奖;1954年闽剧赴上海表演了《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等剧目,涌现出李铭玉、郭西珠、林赶山、林务夏等一批优秀演员;1955年《炼印》被拍成电影,1959年《六离门》、《夫人城》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   “闽剧八老”总结说,当时大家的心思都在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尽管有产生流派的良好基础,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人敢出面提流派话题。   “榕城第一嫂”脱颖而出   “闽剧八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是闽剧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其代表人物首推“榕城第一嫂”林瑛。   上世纪八十年代,林瑛主演了《梅玉配》、《花烛之夜》、《潘金莲》、《江姐》等一系列大戏,塑造了卓文君、潘金莲、王莲莲、勒大嫂、江姐等一批嫂子形象。就林瑛的表演而言,她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其表演大气亮丽、情声俱佳,在舞台上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道白足以征服台下观众。在当今闽剧旦角中,她的唱做念打堪称“头牌”。   1993年,林瑛出任福建实验闽剧院院长,她对闽剧的热爱发展到另一个高峰。在她的领导下,新编古装戏《贬官记》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剧目”奖;培养和推出了陈洪翔、陈琼、周虹等一批20岁出头的国家一级演员,其中陈洪翔还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福建闽剧演员此前仅出访过东南亚,今天的闽剧团在林瑛牵线搭桥下,先后到韩国、澳大利亚巡演过,甚至连美国纽约的舞台上也留下了福建闽剧演员的身影……   流派应该如何形成?   一位优秀戏剧演员,通过继承前辈表演技艺,加上几十年频繁的演出实践,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才能演变成流派。在中国戏剧中,流派大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   “闽剧八老”认为,艺术流派的确立不是靠政府部门或专家批准而产生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流派代表人不是简单地继承前辈的艺术衣钵,而应该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有自己的艺术创新;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和熟悉;三是必须建立以其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综合以上因素,“闽剧八老”认为林瑛已具备了确立“林派”艺术的条件。今年恰好是林瑛从事闽剧艺术45周年,“闽剧八老”希望在有生之年为闽剧再做贡献,为“林派”艺术的形成推波助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2 00:39 , Processed in 0.1502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