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痴迷
-----记“闽剧皇后”、老校长胡奇明
王 宇
1993年,国家一级演员、“闽剧皇后”胡奇明从溢彩流光的舞台上隐退,开始出任她一生中最引以为荣、最重要也最辛苦的角色——省艺校福州闽剧班主任,人称胡校长。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位平时最不愿用名气做文章、求人的人,竟每每为闽剧四方“烧香”。 得到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南公园盖起了一座校舍,结束了市闽剧班蜗居一隅的状况,又在一次次的奔波忙碌后,仿佛一夜间,商贾云集的南公园骤然增添了阵阵铿锵的锣鼓声,依啊的闽调声,闽剧学校终于在十年后又正式开学了。
胡校长一向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人,办校自不例外。她和同事们又连着烧了几把“火”。胡校长“固执”地采用了“拿来主义”,她要所有的学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先是聘请省京剧团、省杂技团和省体教的教师来教基本功,接着又用两个月时间排出了十一个教学折子戏,再“斗胆”将导演中心制提前引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尽早熟悉适应舞台,一个学期便排出两个大戏,并作了实习演出,这批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提前完成了毕业班甚至毕业后几年才能胜任的剧目。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表现力、潜在的发展前途,令所有的人为之振奋。这样的教学结果,胡校长偷偷地笑了。
作为演员,胡奇明精益求精,作为教师,更是个严师。她的课,学生累,她自己更累。身体的挪移位置,手指的搭配姿势,眼神的应用分寸……丝丝缕缕事先都要设计好,再一招一式地传授给学生。重复再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这都是在普通不过的了。到了演出,胡校长更成了全职的总后勤,穿戏装,化妆,一丝不苟,竟比自己上台还紧张,还仔细。在学生眼里,这位校长既可敬又可怕甚至有点“可恶”。严格的教学安排,作息制度自不必说,“可恶”的是不论何时何地,胡校长总时刻盯着学生们的一举一动,上课、练功、考试,她总是一丝不苟,毫无情面,日复一日,还“上纲上线”地说这是艺德问题,是尊重艺术,尊重观众问题!学生们就这样伴着泪水和汗水在单调严格的练功生涯中慢慢长大。调皮的学生在背后就称她为“老胡”。 可她并不生气,她对学生们说:我宁愿现在被你们骂,也不能今后让别人骂你们,说你们不成才。你们称呼我什么,都没关系,但总有一天,你们会理解这一切都是为你们好。语气颇有些慈母的无奈与宽容。因为她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就这么成功的。她也希望她的每个学生将来都是“角”,都能发光放彩,都懂得创造,所以她得“累”着。
很多人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胡奇明,离开舞台是否有些失落,她承认“当然有点, 但我可以教学生,可以把自己数十年的舞台经验传授给下一代,那才是闽剧的希望。”每次看到学生上台,看到学生得到掌声,胡奇明比谁都开心。她把对艺术的热爱、对闽剧的痴迷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从舞台走上讲台,虽然获得的掌声少了,但看到学生学业有成,想到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闽剧后继有人,她心里更高兴、更踏实。
退休了,胡奇明仍然退而不休,她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忙,她说不做校长了,不管行政了,更有大把的时间来做闽剧了,看电视、看碟片,是为了寻求闽剧未来的发展出路,闽剧要发展,就要借鉴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要继承也要创新;教学生也要教票友,他们很重要,是传播这个优秀民族传统艺术的最好宣传者,她忙并快乐着。
生病了,住院了,医生说你要好好休息,不能累着。可是,胡奇明怎么歇得下,一辈子都离不开闽剧的人,忽然看不到、听不到闽剧了,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胡奇明人是休息了,心还在闽剧,听唱片,哼闽剧,都是最好的良药。身体渐渐康复了,她一有空就往学校跑,往剧场跑,看到新生又进步了,在舞台上有模有样了,她笑了,心里踏实了;看到票友们越来越年轻,表现越来越好时,她也笑了,心里更亮堂了……
胡奇明说,她今后还是要忙,忙着培养闽剧下一代演员,期待他们创造新的辉煌。因为闽剧是她一辈子的痴迷与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