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台34件作品被评为1993年度优秀广播节目
一等奖(8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6件)
文艺部戏曲节目:戏曲音乐专题《悲壮激昂 质朴深沉》获二等奖
作者:陈淑英
审稿:林良实
播音:程远、刘薇
制作:唐鹰峰
(原载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1994年1月16日编播信息第2期)
母校抒怀二题
陈淑英
啊!八中
我站在吉祥山上,
久久地把您凝望;
您用甜醇的乳汁培育了我,
深厚的情意铭刻在心上,
啊,亲爱的八中母校,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
您夜夜在我梦中流淌。
今天我回到母校,
心潮无比激荡;
旧貌新颜难觅路,
银花火树绕新房
啊,亲爱的八中母校,
我愿变作一只小鸟,
永远飞翔在您的身旁。
美丽的校园
绿树掩映着红墙,
鲜花簇拥着楼房,
美丽的八中校园,
你是我成长的天堂。
吉祥山脚的春风,
曾伴我书声琅琅。
保福坡下的杨柳,
曾随我同声歌唱。
啊,可爱的八中校园,
在人生的征途中,
你永远为我导航。
芙蓉映红莲花塘,
花树飘香入新房,
美丽的八中校园,
你是我生长的摇篮。
明亮静谧的课堂,
曾是我播种知识的地方。
英姿宽广的操场,
曾飞翔着我矫健的翅膀。
啊,难忘的八中校园,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
我永远把你记在心上。
(原载1987年8月旧福州八中《校友之声》)
毛主席阿!贫下中农永远忠于您
(女声表演唱)
陈淑英词
史宗毅曲
东方升起红太阳,
万道金光照四方。
贫下中农永远忠于毛主席,
毛主席,毛主席,
贫下中农永远忠于您!
您的伟大思想哺育我们茁壮成长,
您的革命路线指引着胜利航向。
您的光辉思想家万盏明灯照心坎,
您的真理声音是我们战斗的无穷力量。
我们想着您 社会主义方向明,
我们想着您 备战夺粮有力量。
我们想着您 浑身是胆无所惯,
我们想着您 立场坚定斗志昂扬。
我们跟着您 披荆斩棘举战旗,
我们跟着您 反蒂反修志不移。
我们跟着您 定叫人类全解放,
我们跟着您 用战斗迎接共产主义。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贫下中农永远忠于您!
敬祝您老人家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原载1971年上桡县《工农兵文艺》第8期)
实现全省粮食上《纲要》
陈淑英词
史宗毅曲
万里彩霞红旗飘,
阵阵东风传捷报。
省会工作会议,
发出战斗号召。
沿着毛主席指引航向,
团结战斗意气豪。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农业生产掀高潮。
“农业子大寨”光辉心头照,
贫下中农斗志高。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定叫山河添新貌。
“八字宪法”字字记得牢,
增座措施落实好。
争分夺秒战天斗地,
丰收歌儿冲云霄。
万里彩霞红旗飘,
阵阵东风捷报传。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实现全省粮食上“纲要”。
(原载1972年《上杭文艺》创刊号)
七遛八遛还是福州
闽莺词
史宗毅曲
七遛八遛←无拆福州,
七遛八遛←无拆福州。
鱼丸、扁肉燕、鼎边糊,
沿街叫卖声不休。
闽剧评话十番伬,
乡音浓浓情悠悠。
脱胎漆器寿山石,
名扬四海誉满全球。
七遛八遛←无拆福州
七遛八遛←无拆福州。
三坊七巷←白塔乌塔,
文儒紫气冲云霄。
茉莉花开清香素雅,
满城榕树丝油油。
金厝边,银乡里,
福天福地歌声飘。
七遛八遛←走遍神州,
梦牵魂绕故是福州。
七遛八遛走遍五大州,
朝思暮想故是福州。
七遛八遛无拆福州,
七遛八遛无拆福州。
(原载2007年1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歌唱十邑梦在故乡》——福州语歌曲创作征集记)
(该歌曲荣获2007年福州语歌曲创作二等奖与别人合作)
县商业局广大职工英勇抗洪抢救出八十多万元国家财产
六月一日中午,暴雨倾泻不停,汀江水位猛涨,洪水汹涌咆哮,涌入城关。滚滚的洪水猛烈地冲进西门商场、南门棉布仓库、乌梅仓库、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等处,眼看出口的乌梅、药材和布匹、棉花、生猪等国家财产即将被冲走,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这紧要时刻,一支支枪险突击队,在商业局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投入了抗洪抢险,抢救国家财产的战斗。商业局的几个领导干部都是病号,但他们不顾自己身体有病,那里最危险就到那里抢救,自始至终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坚持到深夜。
商业局副股长、共产党员曾宪岳同志家住在水南,地势低,洪水早已包围了他的家,老婆和六个孩子的生死情况不明,同志们都劝他回去看看,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回去,抢救国家物资要紧。”就这样他不顾疲劳一直和大家一同抢救,一直值班到天亮,直到第二天中午洪水退了才回家去。
随着雨越下越大,洪水越来越猛,突击队员的干劲就越来越大。服务公司突击队员朱明明、庄秀恋、罗森喜三同志,奋不顾身抢救物资。这时,洪水已经齐腰深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好大的力气,他们互相鼓励说:“再大的困难要克服,千难万险要突破,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抢救国家物资。”他们以顽强的毅力,拼尽全身力气,劈开猛烈的洪水,闯过激流,奋勇前进,把一捆捆的棉布,一包包的棉花,一箱箱的乌梅转移到安全地带。
百货公司突击队员方崇范、曾泡、薛登华三同志也不甘落后,他们每个人扛着二百斤重的棉花勇敢地闯过激流。百货公司共产党员兰林春同志病刚好,他扛起一捆三百多斤重的棉布就向外跑,衣服被淋湿了,肩膀压肿了,他不顾这些,连续打了好几捆,一直坚持到最后。
合作商店邓桥年、陈永玉两同志也积极参加这场战斗。邓桥年同志白天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战斗,晚上为保护国家财产通宵达旦值班。陈永玉同志正患肾结石症,白天参加战斗,晚上也值班到深夜。
百货公司营业员王淑兰同志和土产公司仓管员瘳瑞荣同志家都在西门,他们的家都被洪水包围了,但他们没有回去,始终坚守岗位,参加战斗,保护国家财产。
一方受灾,八方支援。在这场战斗中,县宣传队、农机厂、一中等单位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纷纷组织突出队与商业局广大干群并肩作战,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想来的人,就是最大的战斗力。经过商业部门广大革命干部和群众十二小时的奋战,抢救出价值八十多万元的国家财产和四万多斤的出口乌梅药材。同志们都兴奋地说:“人民自有回天力,灾害再大,也要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原载1973年6月上杭县《抗洪》战报)
省地县医务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奔赴灾共为群众防疫治病
连日来,由省、地、县医务人员组成的一支支医疗小分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的感情,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身挎红十字药箱,迎暴雨,涉洪水,斗志昂扬地奔赴灾区,热情为灾区人民扶伤治病,发动群众做好防疫卫生工作,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原在南阳公社工作的省医疗队全体医务人员,接到支援灾区人民的通知后,立即冒雨出发,从南阳跑路到旧县,深入灾区,为人民治病。原在兰溪、白砂两公社工作的由地、县医务人员混合组成的两支医疗队,接受支授灾区的任务后,也纷纷出发,到达城郊和官庄两个公社的灾区。
县医疗是个受灾单位,但他们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也抽出六个医务人员成立两个小分队,分别奔赴城郊公社城工、城西大队和工农兵旅社、车站旅社等处,为住在这些地方的灾区人民治病。这两个小分队白天不辞劳苦地工作,晚上爬山涉水出诊,受到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城关公社卫生院、县防保站也先后成立医疗小分队分赴城南、九洲、土埔等灾区,一面救灾,一面为受灾群众治病。
(原载1973年6月上杭县《抗洪》战报)
地区慰问队四十多人抵我县亲切的慰问巨大的鼓舞
六日上午,由龙岩军分区司令员鹿正明同志率领的地区慰问队四十多人莅临我县,带来了上级党委的亲切关怀,这对正在全力开展抗洪救灾斗争的我县人民是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地区慰问队来县后,立即听取了我县有关部门的汇报,给当前抗洪救灾工作作了具体指示。全县人民坚决表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重要指示,继续开展抗洪救灾斗争,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鼓革命干劲,抢时间、争速度,迅速恢复灾后生产,加位努力,大干苦千,把灾害损失夺回来,千方百计确保早季丰收和全年丰收,夺取革命、生产的新胜利,来回答上级党委的关怀。
地区慰问队包括三十多人的医疗队,他们于今天分赴各重灾社队开展慰问活动,指导当前抗洪救灾斗争。
(原载1973年6月上杭县《抗洪》战报)
想灾区人民所想 急灾区人民所急
县商业、粮食部门积极支援灾区
县商业局、粮食局广大干部职工,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积极把生活必需品和粮食送到灾区,受到灾区人民热烈欢迎。
几天来,县商业局抽出三十多个干部、职工,组成救灾服务队,把大批食盐、煤油、碗筷、香烟、药品等送到城郊公社水南、张滩、九洲、新塘等重灾大队,供应灾区人民。由阙同聪、黄六六等十九人组成的一支救灾服务队,爬山涉水,冒雨挑着货郎担,到城郊公社水南大队后,跑遍各个山头,把生活必需品及时供应给受灾群众。另一队由罗培荣、江永能等十一人组成的救灾服务队,把生活急需品用汽船运送到城郊公社张滩大队的河边。从河边到山上受灾群众住宿地还需走四十分钟,这一段路又滑又陡,十分难走,他们不顾困难,挑起货郎担爬上山去。他们送完了货,还留下二人在那里设立临时供应点。
救灾服务队到了灾区后,边慰问边送货,做到了灾区人民需要什么,就立即供给什么。例如到张滩的救灾服务队,当他们知道受灾群众急需斗笠时,就立即派人回来拿了五十个斗笠去,及时满足了灾区人民的要求。救灾服务队所到之处,群众很受感动。水南、九洲、张滩等大队的分下中农激动地说:“救灾服务队在大灾后给我们送来东西,真是雪中送炭。服务队真是我们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县粮食局近日来不断派出干部职工,利用各种运输工具,把大批粮食、种子送到灾区,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人民安置生活和恢复生产。
(原载1973年6月上杭县《抗洪》战报)
龙岩地直单位
捐献物资支援我县
六月十三日,从龙岩开来两辆汽车。载着龙岩地区水产分公司、六九四工地、养路段、石油队、百货站、火车站、汉剧团、新华书店、公路工程队、火车养路、八一工程指挥部、配件公司、食品站、外贸站、轴承厂、公安处、地质一团、土产公司、盐业公司和龙岩留守处省地质三团、省煤机厂等二十多个单位工人、干部职工捐献的各种物资共二万多件,其中衣服一万多件,新布三十四块,卫生衣三件,棉衣四十件,棉被十一床,棉毯十一床,被单八床,蚊帐二十顶,帽子三十六顶,鞋子七百六十九双,袜子三十八双,毛巾十七条,草席、皮带和其他共五百多件。十四日,这些救灾物资满载着龙岩地区人民的深情厚意送往城郊、旧县、官庄等各灾区。
(原载1973年6月上杭县《抗洪》战报)
面向灾区生产大量生产生活用具
县手工业联社积极为灾区服务
县手工业联社所属厂社,热烈响应县委号召,而向灾区,服务灾区,迅速恢复灾后生产,现已生产一批生产和生活用具支援灾区人民。
县手工业联社的一些厂社,受到洪水的不同程度的袭击。灾后,他们一面搞好本单位的恢复工作,一面克服困难,及时生产灾区人民的急需品,及时生产灾区人民的急需品,支授灾区人民。
县生产资料公司给五金社五百个锅铲、二百个火钳、五百个铁勺的生产任务,月底完成。五金社干群深知灾区贫下中农急需这些厨房用具,他们提出鼓干劲,创高产,十五日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口号。从三日开始,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十一点钟。几天来,他们已生产出大量的锅铲、火钳、铁勺等厨房用具,及时满足了灾区贫下中农的需要。
塑料厂想到灾区人民现在急需塑料桶等日用品,他们表示要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各种塑料品,支援灾区人民。连日来每天加班到深夜。
农机厂广大干部职工,连日生产出大量的锄头、镰刀,支援灾区人民救灾夺丰收。为了生产盖房子用的马钉,农机厂广大干群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旧风箱修理好来代替发电,及时生产大量的马钉,供给灾区人民盖房子用。
(原载1973年6月上杭县《抗洪》战报)
勇神武威 轩昂不凡
记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
陈春轩,艺名嘉宾俤,1905年生于福州一个贫苦工人的家庭。因生活所逼,七岁被卖入“旧赛乐”闽剧班当学徒,十岁登台演出,直到六十岁。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演出了《八大锤》、《长坂坡》、《伐子都》、《反皇城》、《四霸天》、《闹天宫》、《界牌关》、《马陵道》、《武松杀嫂》、《金钱钓》、《阎瑞生》、《夫人城》、《封神榜》等一百多出古装戏和时装戏,出色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人们都称他是“活越云”、“活子都”、“真高怀德”等。
陈春轩的武功全面,长靠短打兼优、跌打翻滚俱全。早在二、三十年代,他的武艺就蜚声剧坛,名闻遐迩。那时他曾四次赴台湾演出,台湾同胞先后赠给他八枚金质奖牌和两面锦旗,一面锦旗上书“名扬海外”,另一面锦旗上写“人格端正、勇神武威”。1934年他主演的《八大锤》被拍成艺术影片,在闽台两省及东南华侨居住地放映,受到好评,他塑造的陆文龙那轩昂不凡的艺术形象,至今仍保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戏剧界有句名言:“要想武功好,三百六十个早。”陈春轩长年累月坚持起早摸黑刻苦练功。旧社会里戏班经常是今日东,明日西,整天忙于搬运行装、赶路。陈春轩就把走路当成练功,在双腿上各裹半斤重的铅坠练腿力;无论头天晚上戏演到多迟,第二天他仍然天没亮就起床,上山喊嗓,练虎跳、旋子等;每晚戏演完后他还要到空地上借月光照影,来检验自己的姿势动作;下乡时借池水、河水的倒映琢磨脸部表情;连每天三顿饭的时间他也不放过,总是边吃边压腿。生活中他处处留心观察猫窜、狗跳、鸡步、蛇行、虎扑、鹰击、风摆柳、燕穿梭等动作,把自然界美的姿态加以提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
陈春轩现在是省剧协的顾问。他的事迹已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第三分册,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各地。他以毕生的精力创造和培育了闽剧艺术中一朵瑰丽芬芳的花朵——陈派艺术。
(映莺)
(原载1984年3月7日《福州晚报》)
“人格端正,勇神威武”
——记闽剧老前辈陈春轩
年已八旬的闽剧界老前辈陈春轩回忆起当年在台演出的盛况,激情满怀。他说:“光阴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但是台湾人民热爱闽剧的盛况仍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陈春轩,艺名嘉宾俤,一九○五年出生于福州,七岁时就进戏班学艺,十岁就登台演戏。在五多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成功演出了《八大锤》、《长坂坡》、《马陵道》、《三岔口》、《夫人城》等近百出古装和时装闽剧武功戏,人称“福建盖叫天”,誉满闽台剧坛。他在《八大锤》中扮演陆文龙,英武俊俏,栩栩如生;在《伐子都》中扮演子都,武艺超群,唱做俱佳;在《长坂坡》中扮赵云,身披大靠蟒袍,头顶翎冠羽翅,胸带护身宝镜,脚穿厚底靴子,一手持戈,一手抱着阿斗,负重空翻,动作干净利落,足见其功底非凡。他当年主演的《八大锤》曾拍成艺术影片,在港澳和东南亚放映,深受好评。海外侨胞称赞陈春轩是“活子都”、“活陆文龙”。
解放前,陈老曾四次到台湾演出。为了让闽剧之花在台湾生根开花,一九三五年,他还携眷去台湾住了近两年时间。回福州时,台湾同胞特地送他两面锦旗,分书“名扬海外”、“人格端正,勇神威武”十二个金字,足见对他的情谊或钦佩之深。如今,陈老虽年事已高,但仍念念不忘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希望有生之年能旧地重游。
陈老现在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剧协顾问,他的事迹已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他虽已退休,但仍十分关注闽剧事业的发展,对前来求教的学生认真进行教学示范,还经常吁请有关部门重视培养闽剧的武功演员,以改变闽剧界长期存在的“重文轻武”倾向。
(淑英、楷鸣)
(原载1985年10月27日《福建侨乡报》)
怀念我的父亲陈春轩
陈淑英
今年4月7日,是我父亲陈春轩谢世五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一千八百多个日子里,父亲那亲切、慈祥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令我魂系梦牵,不知有多少回梦见他……
父亲走了,走得那样的安祥、那样的肃穆;父亲走了,再也不能和我谈闽剧艺术,谈艺德;父亲走了,他没有给我留下半贯家私,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的一生是艰苦朴实的一生,是令人敬佩的一生。他一生为闽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誉为“闽剧武生宗师”、“闽剧武生泰斗”、“福建盖叫天” ……
父亲的武功很全面,长靠短打兼优、跌打翻滚俱全。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博采众长,勤奋探索,形成了勇猛、豪放、洒脱、健美的艺术风格,演出了一百多出闽剧古装戏和时装戏,培养了近百名闽剧后起之秀。
早在二、三十年代,父亲的武戏就蜚声剧坛,名闻遐迩。那时,他曾四次赴台湾省演出,历时五年之久。台湾的老一辈戏曲观众对“陈春轩”这三个字是有口皆碑的。至今还有人能记得他在《八大锤》中扮演的陈文龙,英武俊俏、轩昂不凡;在《伐子都》中扮演的子都,武艺超群,唱做俱佳;在《长坂坡》中扮演的赵云,动作是那么洒脱稳健、惊险耐看……这些活灵活现、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曾给台湾戏曲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他们说:“做戏有绝招、看戏看拿手,看《摩天岭》、《长坂坡》要看王桂兴(王是当年上海一流京剧武生和盖叫天同享盛名,那时也在台湾),看《青松岭》、《一箭仇》要看张德俊(张是著名京剧演员张云溪之父,当年也在台湾);看《伐子都》、《八大锤》、《铁公鸡》要看陈春轩。”他们交口称赞父亲是“活子都”、“活陆文龙”。台湾同胞先后赠送给父亲八枚金质奖牌和两面锦旗。一面锦旗上书:“人格端正、勇神武威”八个金字,另一面锦旗上书:“名扬海外”四个金字。
父亲这四次赴台湾省演出都是应台湾中华会馆(即福州同乡会)的邀请而去的。那时,不论是严冬酸暑,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是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每天广告上都写着“福州第一武生陈春轩主演”,并配剧照,五彩灯花。闽剧武戏一时轰动了台湾省。当时演出的剧场有:台北新舞台、永乐座、淡水戏园、台南大舞台、台中座等。此外,还到基隆、北投、凤山、桃园、彰化、新竹、嘉义、高雄、花莲港等地巡回演出,几乎跑遍了台湾省。在五年的演出中,父亲与台湾同胞情同手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更安心地在台湾传授闽剧艺术,1935年,父亲还将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大哥接到台湾住了近两年时间。
一九三四年,父亲主演的闽剧《八大锤》被拍成电影,这是闽剧首次被搬上银幕。该影片在闽台两省和港澳、东南亚等地放映,深受欢迎。
父亲生前常对我们说:“铁尺磨成针,要想武功好,三百六十个早”,他长年累月坚持起早摸黑刻苦练功。旧社会,戏班经常是今日东、明日西,整天忙于搬运戏装、道具,赶路。父亲就把赶路当成练功,常常在双腿上各裹半斤重的铅坠练腿功。下乡演出时,无论头天晚上戏演到多迟,第二天他仍然天没亮就起床,上山吊嗓,练虎跳,打旋子等。每晚戏演完后他都要到空地上借月光照影,来检验自己的姿势动作。乡下没有大立镜,他就对着池塘、江河,借池水、江水的倒映来琢磨自己的脸部表情。连三餐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经常边吃饭边压腿。平时还处处留心观察猫窜、狗跳、鸡飞、蛇行、虎扑、鹰击、风摆柳、燕穿梭等动作,把自然界美的姿态加以模拟提炼,从中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亲那精港的武艺就是靠这种分秒必争、勤奋苦练、善于借鉴、勇于创新而得来的。
父亲在武功艺术上精益求精,已独树一帜,被誉为陈派艺术。父亲在发展闽剧事业中十分注意培养新的一代。他在给学生传授技艺时,总是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他所培养的学生一代又一代、一个接一个,现分布在省内外各剧团、各艺校,有的在新加坡、台湾等地,真可谓桃李满园芳!
父亲对闽剧艺术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事迹已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他生前被拍的电视专题片于1992年9月23日在美国中文电视台播出,深受好评,这是福建省第一位艺术家在美国电视台播出。
父亲走了,每当我回忆起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和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一生时,总感到教益甚多,总感到有一股动力在鞭策着我,激励着我……父亲的德和艺都是我毕业学习的榜样。父亲走了,安息吧,亲爱的父亲,后继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