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 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 v5 n5 e$ N; r
. F1 I0 s5 _: E% L( @8 s' v/ b3 C N, U6 z3 T4 E4 U) f- Q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 ^ ^' y9 |3 U( @8 z# z
( t" J3 o8 ?4 g2 Q
- _4 A: q- V J, T# ?. \1 q& j* I
旦角表演主要借助水袖和身段,有些服装无水袖,则借助手帕、扇子和辫子来加强动作性。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其指法有兰花手和佛指手两种,素有“一指化十指,十指化百指”之说。演员出场时,手放的部位注意反映人物心情。背手时左手向右靠,使用右手时向左靠,以求身段之优美。身段注意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体现美感,如转身的“背风”要求柔、稳。步法变化甚多,要求做到“一步化十步,十步化百步”和“一动化百动”。面部表情讲究精、气、神,通过外部的形色,体现人物内心世界。 ( F, z1 Q! c, K. V) O
: ^# ], N9 D0 Z1 ~0 B1 N% t; }
2 A* w$ z3 }3 T0 L5 \4 S4 k* G
丑角表演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炼印》里,冒充巡按的杨传为须生跨丑行扮演,演员注意刻画他的正直、善良、风趣的性格,表演最后换印时转愁为喜的一段,吸收了福州民间“跳财神舞”、“大刀花舞”和“金花宝”的舞蹈动作融化“玩弄金印”等身段表演,同时又把民间的“双龙抢珠”舞蹈改变为“抢掷金印”,使气氛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