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福州人不尚武,闽剧的武戏似乎也乏善可陈。但是请想象一下吧,闽剧舞台上也曾经旗帜飞扬,锣鼓声急,跟头翻得行云流水,刀枪舞得眼花缭乱……那叫做“头出戏”。当年能进会馆的闽班,头出戏必是武戏,开打热闹方能压得住台。闽班武戏大都是京剧剧目,如《挑滑车》、《走麦城》等。而等到著名武生陈春轩脱颖而出,闽剧武戏就不仅是头出戏了。
陈春轩,为人耿直忠厚,武艺威猛神武,一生演过《八大锤》、《长坂坡》、《马陵道》、《三岔口》、《夫人城》等近百出古装和时装闽剧。
1905年,陈春轩出生在福州苍霞洲一个贫苦店员的家里,兄弟姐妹七个,他是最小的。家中有哥哥嘉宾在“旧赛乐”打鼓,他就常常去瀛洲戏院看戏,看着看着,八岁的孩子就铁了心要把自己交给戏班。那年十二月,老板邵亨友用光洋五十元、直票五十元买下了陈春轩,艺契上写着艺龄五年四个月,生死由命,不过八岁的孩子又怎能知道今后要经历的种种苦难呢?
渐渐地,陈春轩觉出了“戏子”的苦楚,尤其下乡演出,土台破庙,野店荒村,吃无饭菜,睡无眠床。有时睡在破庙中,半夜醒来,猛然见残月照着大鬼小鬼、金刚佛像,吓得魂出窍,教他如何不想妈妈。除了生活的艰苦,使他更难受的是世人鄙视的眼光,人说“养儿去做戏,不如没出世”。他懂世故,每回去“三山座”练功,宁愿绕道也不从姐姐家过。
陈春轩引起世人关注,是有一年二月二在长乐营前演出。当他从三张叠起的桌子上空翻落地时,“嘉宾弟”的艺名便传开了。到他满十一岁,他已经演过《花蝴蝶》、《伐子都》等十几部戏了。小小的年纪也有自己的戏迷,福州洋头口头梳店老板量了他戏靴的尺寸,为他在上海订做了靴子,鞋帮上绣了“陈春轩”三个字。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母亲去世了。母亲十分疼爱这个最小的孩子,始终反对他去学戏。陈春轩学戏一心想赚大钱,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贫苦人的心愿也简单,他妈妈只希望夏天有件香云纱。 陈春轩希望快快攒下钱来给妈妈买一件,可他尚未出师,就拿每月攒下仅有的几角钱搭戏班的“会”,可“会”没落山,钱已被哥哥给赌光了。母亲临终时让姐姐给她枕上二角钱,祈求来世不再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十一岁的陈春轩很难过,妈妈等不到他赚钱,等不到他买香云纱了。为料理丧事,他找老板借钱,老板慷慨解囊,可是陈春轩为了偿还这笔债务,小小年纪就背上生活的重担,他直到十六岁才出师,为班主多干了整整三年。
1921年,陈春轩出师,艺术上日臻成熟。相貌长得英武雄俊,四肢颀长,仪态魁伟,更难得的是他嗓音嘹亮,加上功底深厚、戏路宽,长靠、短打、勾脸、猴戏,文武生丑、唱念做打都不在话下。他演《长坂坡》中赵云,风流倜傥,凛若天神,开打动作潇洒优美而不轻飘,沉稳有力而不拙重,快而不乱,俏而不浮,独具风格。他演《伐子都》中的子都,骄横奸狡,骠悍轻浮,暗害颖考叔后,那种神情恍惚的情态非常生动逼真。在后来连续登台的《四霸王》,《大闹天宫》中,他运用了自己的闽剧舞台上首创的“九节鞭”抵住四杆真枪,刀光鞭影,交相辉映,着实令观众眼花缭乱,从此“嘉宾弟”驰名全省。 陈春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四次到台湾演出。第一次赴台就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每日二场,场场爆满。外地的观众为了看“福州第一武生陈春轩”,不远千里,赶来台北,住在旅馆等看戏。当陈春轩带着观众赠送的锦旗、金牌回到福州时,受到各界名流的热烈欢迎,码头上彩旗招展,鞭炮齐鸣,沿路摆设彩亭,击鼓鸣金,盛况空前。当日《中央日报》、《南方日报》都用大篇幅做了报道,那种“名角”的气派丝毫不亚于梅兰芳巡演美国回上海时的热闹。
“嘉宾弟”红极一时,成为闽台两省尽人皆知的名演员。1934年,他主演的《八大锤》被拍成电影,在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放映,声名远播海内外。可是这种“名角”的荣耀背后也有许多苦痛。抗战期间他曾被困台湾台南市,也曾被土匪扣在北双岛……戏子的艰辛他都一一领略到了。解放后,他到红旗闽剧团当教师。1959年随闽剧《夫人城》晋京演出,周总理接见了他,嘱咐他要好好培养年轻人,这时他觉出了自己演艺生涯的价值所在。晚年,陈春轩为闽剧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
陈春轩的武生技艺脱胎于京班武戏,他的第一个师父是京班“啰啰”的武二花,名叫林月宝,陈春轩向他学了《花蝴蝶》、《伐子都》等四出戏。他还得到盖叫天师父李春来的指导,李是江南极负盛名的武生,他以身手轻灵迅速,开打干净利落见长,尤其精于短打,开短打武生一代之风,是京剧界三个主要武生流派之一“李派”的宗师。当时他在福州“三山座”开馆授徒,教了陈春轩“小翻”、“卧龙扫腿”、“十八响”等武功技巧,还传授了《白水滩》片断。除此之外,陈春轩经常观摩著名京剧演员董德春、上海头牌武生王桂兴、何月山等人的演出。不间断的学习和观摩使陈春轩的武艺和表演都有长足进步,最后创出自己的风格,开闽剧武生一代之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