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11|回复: 0

梨园戏与曾静萍

[复制链接]
银狐 发表于 2011-2-2 1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及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首先,我就想到了“四个一”:一个剧作家、一个演员、一个评论家和一个剧种。在当代的戏曲界,梨园戏作为“天下第一团”,剧种虽小但历史悠久,《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新创剧目并不“重大”但影响很大,编剧王仁杰,主演曾静萍,评论家王评章,在全国戏曲界都有相当的知名度。显然,一个剧种要有优秀的剧作家,优秀剧作成就了优秀演员,而优秀演员成就了一个剧目,当然,优秀评论家的参与则推动了优秀剧目的成长,编剧、演员、评论三者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也就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优秀剧目,成就了一个剧种的繁荣发展。
今天是曾静萍表演艺术座谈会,我们自然又会联想到在“四个一”中,曾静萍位置的重要和关键。我清楚地记得,同样是王仁杰的剧本,由其他演员去演,很难有曾静萍的出神入化、千娇百媚、魂牵梦绕、动人心魄;如果不是看过曾静萍的演出,可能会误以为王仁杰的剧本也不过尔尔呢!熟悉仁杰兄的都知道,他的剧本内涵深厚、文采高妙,为演员的二度创作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他惜墨如金,行文极简,只有如曾静萍这样的知音,才能于简约处见精神,无字处得风流,加上她本人深厚的梨园戏传统的积淀,再经过她成竹在胸的艺术创造,才能有《董生与李氏》等堪称现代新经典的佳作问世。由此来看,王仁杰成就了曾静萍,曾静萍又何尝不也成就了王仁杰,成就了当代的梨园戏。有曾静萍与王仁杰的珠连璧和,再加他们的知音王评章的“微言大义”,小小一个梨园戏,在当代戏曲舞台上却弄出了大大的动静来。
梨园戏非常古老。福建尤其是闽南,有着特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条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传统戏曲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福建自古出文人,当代也多出文人剧作家。曾静萍受优秀传统文化和文人作家的影响,对传统多持敬畏之心,对所表演的人物有着透彻的理解,她的表演优雅细腻,擅长于微妙处寓真性情。她在《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新创剧目中的表演,并不追求华美场面,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在平常中见奇兀,于心灵和诗意上下功夫。我曾看过曾静萍纯粹的梨园戏科泛(科步)表演,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和综合运用,摹情状物,活灵活现,是“有意味”的表演程式,是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基本手段。看她的科泛表演,我又想到了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里面的许多剧本,只有科泛的提示,却没有具体的文字描述。其实,这些科泛,自古以来于演员早已烂熟于胸,在创造人物时“拿来”妙用,化“程式”为“性格”,从“形似”达“神似”,全凭个人的造化。显然,曾静萍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
我们当下中青年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平在整体下降,戏曲新剧目的创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我们今天研讨曾静萍,她的表演艺术的成就对于戏曲的传承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借鉴意义,梨园戏的“四个一”对于我们当代戏曲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启示作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谈及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首先,我就想到了“四个一”:一个剧作家、一个演员、一个评论家和一个剧种。在当代的戏曲界,梨园戏作为“天下第一团”,剧种虽小但历史悠久,《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新创剧目并不“重大”但影响很大,编剧王仁杰,主演曾静萍,评论家王评章,在全国戏曲界都有相当的知名度。显然,一个剧种要有优秀的剧作家,优秀剧作成就了优秀演员,而优秀演员成就了一个剧目,当然,优秀评论家的参与则推动了优秀剧目的成长,编剧、演员、评论三者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也就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优秀剧目,成就了一个剧种的繁荣发展。
今天是曾静萍表演艺术座谈会,我们自然又会联想到在“四个一”中,曾静萍位置的重要和关键。我清楚地记得,同样是王仁杰的剧本,由其他演员去演,很难有曾静萍的出神入化、千娇百媚、魂牵梦绕、动人心魄;如果不是看过曾静萍的演出,可能会误以为王仁杰的剧本也不过尔尔呢!熟悉仁杰兄的都知道,他的剧本内涵深厚、文采高妙,为演员的二度创作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他惜墨如金,行文极简,只有如曾静萍这样的知音,才能于简约处见精神,无字处得风流,加上她本人深厚的梨园戏传统的积淀,再经过她成竹在胸的艺术创造,才能有《董生与李氏》等堪称现代新经典的佳作问世。由此来看,王仁杰成就了曾静萍,曾静萍又何尝不也成就了王仁杰,成就了当代的梨园戏。有曾静萍与王仁杰的珠连璧和,再加他们的知音王评章的“微言大义”,小小一个梨园戏,在当代戏曲舞台上却弄出了大大的动静来。
梨园戏非常古老。福建尤其是闽南,有着特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条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传统戏曲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福建自古出文人,当代也多出文人剧作家。曾静萍受优秀传统文化和文人作家的影响,对传统多持敬畏之心,对所表演的人物有着透彻的理解,她的表演优雅细腻,擅长于微妙处寓真性情。她在《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新创剧目中的表演,并不追求华美场面,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在平常中见奇兀,于心灵和诗意上下功夫。我曾看过曾静萍纯粹的梨园戏科泛(科步)表演,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和综合运用,摹情状物,活灵活现,是“有意味”的表演程式,是从“形似”走向“神似”的基本手段。看她的科泛表演,我又想到了现存《元刊杂剧三十种》里面的许多剧本,只有科泛的提示,却没有具体的文字描述。其实,这些科泛,自古以来于演员早已烂熟于胸,在创造人物时“拿来”妙用,化“程式”为“性格”,从“形似”达“神似”,全凭个人的造化。显然,曾静萍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
我们当下中青年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平在整体下降,戏曲新剧目的创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我们今天研讨曾静萍,她的表演艺术的成就对于戏曲的传承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借鉴意义,梨园戏的“四个一”对于我们当代戏曲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启示作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中国戏剧》2011年第一期   作者:季国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5-1-2 23:39 , Processed in 0.13769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