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86|回复: 1

闽剧《别妻书》,生命赞歌的别样承载

[复制链接]
丘秋 发表于 2009-10-30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那个满清政府昏庸腐败、帝国主义列强肆意入侵的黑暗岁月里,曾有无数爱国志士为了挽救陷入危亡的民族,复兴行将破败的家国,奋起抗争。他们慷慨赴死,凛然捐躯,用滚烫的热血、鲜活的生命写下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正如《潜伏》中余则成所说的,他们的故事需要有人听,尤其是说给孩子们听。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英雄;我们的民族,尤其是在年轻人普遍淡化理想、躲避崇高、追逐时尚,全民娱乐的当下,更需要记住这些曾经为中华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故事,更秉承他们的精神。

   将他们的故事搬上红氍毹,并令其传演不息,固然是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当代民众最直观有效的艺术途径。但此类题材的创作,却极易陷入简单的宣教模式。主题陈旧、故事老套、一味说教,甚而空喊口号,往往成为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不屑乃至反感此类剧目的首要原因。革命故事究竟该如何讲述,民族英雄究竟要如何塑造,这是值得深思考量的。近来活跃于闽剧舞台上的《别妻书》就独辟蹊径,以独特的故事讲述与细腻的情感描摹,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行将赴义时的内心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撼人心魄,催人泪倾。


   就现实而言,林觉民在世人心目中烙印最深的,不是他在科举场上留下的“少年不望万户侯”的不凡字眼,不是他在演讲台上宣讲革命时的“顾盼生姿,指陈透彻,一座为倾”,不是他在烽火战场上的冒死冲锋、奋力杀敌,不是他在被捕后仍纵横捭阖、热血激荡的铿锵言论,而是他在香港滨江楼上和泪写下的《与妻书》。那是每一个上过高中的人都熟知的文字。闽剧《别妻书》睿智地抓住了这一点。戏一开场,《与妻书》中那一千多个炽热的字眼就已布满了天幕。伴随着深沉逶迤、如泣如诉的乐声,少年诵读《与妻书》的朗朗童音,又仿佛让人回到了身穿校服,端坐桌前,捧书朗读课文的高中时代,一种莫可名状的熟稔与亲切迎面袭来,在第一时间模糊了现实与舞台的限界,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心灵。

   《别妻书》之于《与妻书》,不单是这形式上的简单运用,更多的是在结构全篇时人物精神的深刻体悟,及其与时代需求相得益彰的故事讲述。

   《与妻书》固然是林觉民赴死前写给妻子陈芳佩的诀别书,但它更是林觉民就义后留给世人的警世曲。从那方泪渍斑斑的绢帕上,从一千多个炽热的字眼里,世人读到的是一个志诚男子用热血写下的生命真谛。读懂了《与妻书》,童安格化身林觉民,戚声倾述诀别的艰难:“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 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理解了林觉民,齐豫代言陈芳佩,哀婉述说爱无悔:“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再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惓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当烽火已成往事,在戏曲舞台上,再一味喋喋不休地述说当年的革命道理,振臂呼吼当年的慨然誓言,这不是今天看战争片享受强大视听效果、上互联网关注楼价股市的人们能够听得进去的。就算真的听进去了,又有多少能撼动心灵,净化思想?但生命的真谛、价值的取舍却是世世代代亘古不变的思考。平和年代里,深刻的情感剖析、敏锐的人性观察,远比直露的革命精神表白要感人肺腑得多。

   从《与妻书》中,《别妻书》读懂了林觉民;身处于时代的洪流里,《别妻书》更明了现下观众的审美期待。于是,它涤荡窠臼,不似寻常剧目般将笔力全部集中在革命志士微言大义、慨然捐躯的抒写上,而是更多地将那千言帕上满载的深情与凄婉化作了舞台上眷恋的眼神、苦痛的身影。

   爱妻再孕,对于不是身处计划生育时代的男人来说,绝对是一件欣喜万分的事情。但对于1911年受命回乡筹备广州起义的林觉民而言,却是喜忧参半,甚至忧多过于喜。喜,自不必多言。忧,则忧的是“广州举义克日事,铁血南天召我行”,“爱妻身有孕,弃她而去怎忍心”;忧的是倘若爱妻“知我将舍身赴义,柔弱体有孕身,怎禁得生离死别的恶梦缠萦”。于是,他打消了将广州之行据实以告的念头。即便他们曾经是怎样的无话不谈,如何的无情不诉,他还是毅然地选择了隐瞒,选择了独自担忧妻子别后的境况,选择了独自承受那即将生离死别的痛楚。这是丈夫对妻子的体贴,这是丈夫给予妻子的呵护,是一个男人对妻子最朴实的真情。惟其爱之真,方能时刻将对方记挂在心间,遇事以对方为设想之先;惟其爱之深,才有顾虑重重,终至哑口失言,将生离死别的巨大痛楚独自背负。即便是妻子发觉了些许端倪,多方追问,他仍硬着头皮隐瞒到底。面对妻子满是疑虑与担忧的眼神,原本的担当与重负沉重了许多,甚而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无奈间,在为革命奔波之余,他开始沽酒买醉。只有醉了,才能减轻生离死别的痛苦;只有醉了,他才敢坦然地与妻子相互面对……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在林觉民决意捐躯醒世的前夕,为弥补连日来呼酒买醉的慢待,更为了抓住此生最后的浓情相聚,他按捺内心的苦楚,强作笑颜,邀妻子到西禅寺游览散心。明远阁旁,他以荔枝为题,为妻子赋诗助兴;百花丛中,他采摘妻子最爱的白色月季,为她戴在发间;佛殿之内,他指鹿为马,曲解签意,强说平安……无论最终的效果如何,他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驱散多日来笼罩在妻子心头的愁云惨雾,宽慰妻子的忡忡忧心。他希望禅寺的清净幽远能让他暂时忘却那日日排山倒海的刻骨痛楚,他更希望藉着怡山淡雅清丽的景致,能为妻子再尽可能多得留下幸福与甜蜜。行将赴死的他总盼望着还能为妻子做点什么,多做点什么。

   时光不解离人意,它无情地流逝加紧了离别的脚步。望着沉睡中的妻子,林觉民心绪彷徨,“心真想唤醒她相拥话别,又不忍惊搅她一夜的安然”,只能擎一盏油灯把爱妻细致端详。她苍白的面容,她散乱的发髻,她柳叶似的细眉,她精巧的小嘴,乃至那唇边细漫着的绒毛……陈芳佩全部的全部,他都要细致地收藏,要烙在心窝上,刻在脑海里。那是他此生最温馨甜美的回忆,也是他最难以割舍的牵挂。“与其使吾先死也,毋宁汝先吾而死。”这多年前贴心呵护的誓言仍在耳畔回响,今天却无奈地要先她而去。曾经携手赏梅、并肩望月的双栖之所即将变成伤心之地——当柔情不再,欢颜不再,余下的就只有爱妻那孤寂破碎的心。触旧景,伤此情,实难以想象,林觉民在那孤灯月影下究竟独自承受了怎样撕心裂肺的痛! ……

   林觉民离别前的千般不舍、万般依恋,林觉民对妻子的挚爱深情,伴随着汛平码头上那转身前深情的回望,映入了每一位观众的眼睛里,融进了每一颗感动的泪水中,最终化在了每一颗随之颤栗的心灵上。那是《与妻书》里,一声声一句句凄婉悲情的述说,更是《别妻书》中一幕幕一场场动人的讲述与细腻的描摹。

   想要珍藏,却只能舍弃;不愿离去,却不得不去。一边是孕中亟待丈夫呵护的娇妻,一边是陷入危亡的家国。林觉民虽难以割舍,却选择得义无反顾。他曾寄语陈芳佩:“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今“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意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绝非铁石心肠,却恰恰是这百转千回的柔肠更坚定了这个看似残忍的取舍。因为有私爱,他拥有了无数的幸福与回忆。因为有甜蜜,希望天下间人人都能得享福祉。因为天下人的福祉被践踏,他毫不犹疑地放弃自己仍牢牢紧握的幸福,放弃年轻的生命,激荡同胞的热血,以求修复、保存、延续那甜蜜的幸福!这是怎样的爱,能自普通的男女私爱而起,推己及人,深刻、净化、升华为为天下为民族的大爱。这是怎样的胸怀,既如初生婴儿般纯净得惹人怜爱,又似海纳百川般博大得令人惊叹。在那这不舍而舍、不弃而弃的挣扎间,闪动着的正是林觉民之为林觉民的最具人性魅力,最值得世人称道、后人秉承的高贵品格。

   没有华美绮丽的辞藻修饰,没有惊世骇俗的豪言激荡,更没有革命道义的直白阐述,伴随着自1911年农历三月林觉民提着藤箱回到福州开始的那段故事的娓娓讲述,蕴含在年轻烈士24岁人生里的生命真谛、价值取舍,就如顺势流水般自然而然地就流进了人们的心里,包裹着浓烈而真挚的情感,直扣每一扇心门,撼动、净化每一个灵魂……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11-4-10 17: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0 19:07 , Processed in 0.1723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