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32|回复: 5

“閩劇八老”力推林瑛

[复制链接]
音乐虫子 发表于 2009-5-8 1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到京剧,戏迷立马会想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艺术流派;提到越剧,戏迷立马会想到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袁(雪芬)、傅(全香)等艺术流派……在中国各类戏剧表演中,大都通过流派这种艺术形式,确立各自代表人物。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400年歷史的閩劇,至今沒有自己的流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400年历史的闽剧,至今没有自己的流派。
82歲的著名旦角表演藝術家劉小琴,82歲的著名小生表演藝術家李小白,80歲的著名導演、名旦角倪小玲,79歲的著名武生、須生付生濃,鄭亦奏的學生、79歲的著名旦角林超平,80歲的著名導演、旦角陳平,70歲的著名小生詹劍峰、71歲的著名丑角楊鐵城,這8位目前健在的閩劇界輩份最高的“八老”日前在本報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一致認為閩劇要發展,必須樹立自己的流派,當前流派最有影響力的候選人當數現任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閩劇表演藝術家林瑛。 82岁的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刘小琴,82岁的著名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小白,80岁的著名导演、名旦角倪小玲,79岁的著名武生、须生付生浓,郑亦奏的学生、79岁的著名旦角林超平,80岁的著名导演、旦角陈平,70岁的著名小生詹剑峰、71岁的著名丑角杨铁城,这8位目前健在的闽剧界辈份最高的“八老”日前在本报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一致认为闽剧要发展,必须树立自己的流派,当前流派最有影响力的候选人当数现任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

此前為何沒有自己的流派?此前为何没有自己的流派?

閩劇又稱福州戲,起源于明末,它是由“儒林戲”、“平講戲”、“江湖戲”等地方戲劇藝術融合而成的,並吸收容納了弋陽腔、徽調、昆曲、京劇的表演藝術,在以逗腔為主聲系的同時,匯合了洋歌、江湖、民間小調等逐漸形成一個多聲腔較為完整的劇種,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它是由“儒林戏”、“平讲戏”、“江湖戏”等地方戏剧艺术融合而成的,并吸收容纳了弋阳腔、徽调、昆曲、京剧的表演艺术,在以逗腔为主声系的同时,汇合了洋歌、江湖、民间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多声腔较为完整的剧种,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

“閩劇八老”中最年長的劉小琴談到閩劇此前為何沒有自己的流派時認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從歷史上看,閩劇人大都不是有錢的人,他們將表演看成是維持生計的手段;二是閩劇前輩大都比較謙虛,不願出來挑頭;三是閩劇表演人的文化層次大都不高,缺少文化高人出來總結。 “闽剧八老”中最年长的刘小琴谈到闽剧此前为何没有自己的流派时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历史上看,闽剧人大都不是有钱的人,他们将表演看成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二是闽剧前辈大都比较谦虚,不愿出来挑头;三是闽剧表演人的文化层次大都不高,缺少文化高人出来总结。 “現在我們去新華書店想買一本關于閩劇的書都沒有,就很能說明問題。” “现在我们去新华书店想买一本关于闽剧的书都没有,就很能说明问题。”

閩劇樹流派良機被錯過闽剧树流派良机被错过

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界在北京推出了四大名旦,當時福州閩劇也有觀眾承認的四大名旦———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秋官。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剧界在北京推出了四大名旦,当时福州闽剧也有观众承认的四大名旦———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官。 涌現出了鄭亦奏、陳春軒等一批閩劇表演藝術家,是閩劇歷史上公認的第一高峰。涌现出了郑亦奏、陈春轩等一批闽剧表演艺术家,是闽剧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高峰。 他們先後創編、表演了《新茶花》、《百碟香柴扇》、《黛玉葬花》、《八大錘》、《長阪坡》等劇目,一大批閩劇表演藝術家的唱腔被百代、聯聲等當時全國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傳海內外。他们先后创编、表演了《新茶花》、《百碟香柴扇》、《黛玉葬花》、《八大锤》、《长阪坡》等剧目,一大批闽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被百代、联声等当时全国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 1934年《八大錘》被拍成無聲電影,當時的鄭亦奏被觀眾稱為“閩劇大師”和“北梅南奏”。 1934年《八大锤》被拍成无声电影,当时的郑亦奏被观众称为“闽剧大师”和“北梅南奏”。

“閩劇八老”認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閩劇流派確立的最佳時機,只是因為沒人出面“挑頭”,良機被錯過了。 “闽剧八老”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闽剧流派确立的最佳时机,只是因为没人出面“挑头”,良机被错过了。

解放後,閩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高峰。解放后,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 1952年閩劇赴京參加全國首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的《釵頭鳳》獲演出二等獎;1954年閩劇赴上海表演了《煉印》、《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等劇目,涌現出李銘玉、郭西珠、林趕山、林務夏等一批優秀演員;1955年《煉印》被拍成電影,1959年《六離門》、《夫人城》晉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 1952年闽剧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钗头凤》获演出二等奖;1954年闽剧赴上海表演了《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等剧目,涌现出李铭玉、郭西珠、林赶山、林务夏等一批优秀演员;1955年《炼印》被拍成电影,1959年《六离门》、《夫人城》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

“閩劇八老”總結說,當時大家的心思都在考慮如何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盡管有產生流派的良好基礎,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沒人敢出面提流派話題。 “闽剧八老”总结说,当时大家的心思都在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尽管有产生流派的良好基础,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人敢出面提流派话题。

“榕城第一嫂”脫穎而出 “榕城第一嫂”脱颖而出

“閩劇八老”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是閩劇藝術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其代表人物首推“榕城第一嫂”林瑛。 “闽剧八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是闽剧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其代表人物首推“榕城第一嫂”林瑛。

上世紀八十年代,林瑛主演了《梅玉配》、《花燭之夜》、《潘金蓮》、《江姐》等一系列大戲,塑造了卓文君、潘金蓮、王蓮蓮、勒大嫂、江姐等一批嫂子形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林瑛主演了《梅玉配》、《花烛之夜》、《潘金莲》、《江姐》等一系列大戏,塑造了卓文君、潘金莲、王莲莲、勒大嫂、江姐等一批嫂子形象。 就林瑛的表演而言,她既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其表演大氣亮麗、情聲俱佳,在舞台上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一句道白足以征服台下觀眾。就林瑛的表演而言,她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其表演大气亮丽、情声俱佳,在舞台上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道白足以征服台下观众。 在當今閩劇旦角中,她的唱做念打堪稱“頭牌”。在当今闽剧旦角中,她的唱做念打堪称“头牌”。

1993年,林瑛出任福建實驗閩劇院院長,她對閩劇的熱愛發展到另一個高峰。 1993年,林瑛出任福建实验闽剧院院长,她对闽剧的热爱发展到另一个高峰。 在她的領導下,新編古裝戲《貶官記》獲得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劇目”獎;培養和推出了陳洪翔、陳瓊、周虹等一批20歲出頭的國家一級演員,其中陳洪翔還獲得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福建閩劇演員此前僅出訪過東南亞,今天的閩劇團在林瑛牽線搭橋下,先後到韓國、澳大利亞巡演過,甚至連美國紐約的舞台上也留下了福建閩劇演員的身影……在她的领导下,新编古装戏《贬官记》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剧目”奖;培养和推出了陈洪翔、陈琼、周虹等一批20岁出头的国家一级演员,其中陈洪翔还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福建闽剧演员此前仅出访过东南亚,今天的闽剧团在林瑛牵线搭桥下,先后到韩国、澳大利亚巡演过,甚至连美国纽约的舞台上也留下了福建闽剧演员的身影……

流派應該如何形成?流派应该如何形成?

一位優秀戲劇演員,通過繼承前輩表演技藝,加上幾十年頻繁的演出實踐,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才能演變成流派。一位优秀戏剧演员,通过继承前辈表演技艺,加上几十年频繁的演出实践,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才能演变成流派。 在中國戲劇中,流派大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在中国戏剧中,流派大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

“閩劇八老”認為,藝術流派的確立不是靠政府部門或專家批準而產生的,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流派代表人不是簡單地繼承前輩的藝術衣缽,而應該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有自己的藝術創新;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並在演出實踐中得到觀眾認可和熟悉;三是必須建立以其主演為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 “闽剧八老”认为,艺术流派的确立不是靠政府部门或专家批准而产生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流派代表人不是简单地继承前辈的艺术衣钵,而应该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有自己的艺术创新;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和熟悉;三是必须建立以其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綜合以上因素,“閩劇八老”認為林瑛已具備了確立“林派”藝術的條件。综合以上因素,“闽剧八老”认为林瑛已具备了确立“林派”艺术的条件。 今年恰好是林瑛從事閩劇藝術45周年,“閩劇八老”希望在有生之年為閩劇再做貢獻,為“林派”藝術的形成推波助瀾。今年恰好是林瑛从事闽剧艺术45周年,“闽剧八老”希望在有生之年为闽剧再做贡献,为“林派”艺术的形成推波助澜。 本報記者顧偉
bin598 发表于 2009-5-11 16: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瑛对闽剧做出的奉献是有目共睹的,她当选也是正常的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5-11 23: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闽苑欣韬 于 2009-5-11 23:53 编辑

楼主发帖自己先审核下好不,出现两个版本的不好看啊,要不繁体的,要不简体的,不要一繁一简的重复的。我来修改:

简体版的:
提到京剧,戏迷立马会想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艺术流派;提到越剧,戏迷立马会想到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袁(雪芬)、傅(全香)等艺术流派……在中国各类戏剧表演中,大都通过流派这种艺术形式,确立各自代表人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400年历史的闽剧,至今没有自己的流派。
82岁的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刘小琴,82岁的著名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小白,80岁的著名导演、名旦角倪小玲,79岁的著名武生、须生付生浓,郑亦奏的学生、79岁的著名旦角林超平,80岁的著名导演、旦角陈平,70岁的著名小生詹剑峰、71岁的著名丑角杨铁城,这8位目前健在的闽剧界辈份最高的“八老”日前在本报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一致认为闽剧要发展,必须树立自己的流派,当前流派最有影响力的候选人当数现任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
此前为何没有自己的流派?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它是由“儒林戏”、“平讲戏”、“江湖戏”等地方戏剧艺术融合而成的,并吸收容纳了弋阳腔、徽调、昆曲、京剧的表演艺术,在以逗腔为主声系的同时,汇合了洋歌、江湖、民间小调等逐渐形成一个多声腔较为完整的剧种,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
“闽剧八老”中最年长的刘小琴谈到闽剧此前为何没有自己的流派时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历史上看,闽剧人大都不是有钱的人,他们将表演看成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二是闽剧前辈大都比较谦虚,不愿出来挑头;三是闽剧表演人的文化层次大都不高,缺少文化高人出来总结。“现在我们去新华书店想买一本关于闽剧的书都没有,就很能说明问题。”
闽剧树流派良机被错过
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剧界在北京推出了四大名旦,当时福州闽剧也有观众承认的四大名旦———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官。涌现出了郑亦奏、陈春轩等一批闽剧表演艺术家,是闽剧历史上公认的第一高峰。他们先后创编、表演了《新茶花》、《百碟香柴扇》、《黛玉葬花》、《八大锤》、《长阪坡》等剧目,一大批闽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被百代、联声等当时全国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1934年《八大锤》被拍成无声电影,当时的郑亦奏被观众称为“闽剧大师”和“北梅南奏”。
“闽剧八老”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闽剧流派确立的最佳时机,只是因为没人出面“挑头”,良机被错过了。
解放后,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
1952年闽剧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钗头凤》获演出二等奖;1954年闽剧赴上海表演了《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等剧目,涌现出李铭玉、郭西珠、林赶山、林务夏等一批优秀演员;1955年《炼印》被拍成电影,1959年《六离门》、《夫人城》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
“闽剧八老”总结说,当时大家的心思都在考虑如何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尽管有产生流派的良好基础,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人敢出面提流派话题。
“榕城第一嫂”脱颖而出
“闽剧八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是闽剧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其代表人物首推“榕城第一嫂”林瑛。
上世纪八十年代,林瑛主演了《梅玉配》、《花烛之夜》、《潘金莲》、《江姐》等一系列大戏,塑造了卓文君、潘金莲、王莲莲、勒大嫂、江姐等一批嫂子形象。就林瑛的表演而言,她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其表演大气亮丽、情声俱佳,在舞台上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道白足以征服台下观众。在当今闽剧旦角中,她的唱做念打堪称“头牌”。
1993年,林瑛出任福建实验闽剧院院长,她对闽剧的热爱发展到另一个高峰。在她的领导下,新编古装戏《贬官记》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剧目”奖;培养和推出了陈洪翔、陈琼、周虹等一批20岁出头的国家一级演员,其中陈洪翔还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福建闽剧演员此前仅出访过东南亚,今天的闽剧团在林瑛牵线搭桥下,先后到韩国、澳大利亚巡演过,甚至连美国纽约的舞台上也留下了福建闽剧演员的身影……
流派应该如何形成?
一位优秀戏剧演员,通过继承前辈表演技艺,加上几十年频繁的演出实践,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才能演变成流派。在中国戏剧中,流派大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
“闽剧八老”认为,艺术流派的确立不是靠政府部门或专家批准而产生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流派代表人不是简单地继承前辈的艺术衣钵,而应该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有自己的艺术创新;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和熟悉;三是必须建立以其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闽剧八老”认为林瑛已具备了确立“林派”艺术的条件。今年恰好是林瑛从事闽剧艺术45周年,“闽剧八老”希望在有生之年为闽剧再做贡献,为“林派”艺术的形成推波助澜。


繁體版的:
提到京劇,戲迷立馬會想到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等藝術流派;提到越劇,戲迷立馬會想到尹(桂芳)、徐(玉蘭)、範(瑞娟)、袁(雪芬)、傅(全香)等藝術流派……在中國各類戲劇表演中,大都通過流派這種藝術形式,確立各自代表人物。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400年曆史的閩劇,至今沒有自己的流派。
82歲的著名旦角表演藝術家劉小琴,82歲的著名小生表演藝術家李小白,80歲的著名導演、名旦角倪小玲,79歲的著名武生、須生付生濃,鄭亦奏的學生、79歲的著名旦角林超平,80歲的著名導演、旦角陳平,70歲的著名小生詹劍峰、71歲的著名醜角楊鐵城,這8位目前健在的閩劇界輩份最高的“八老”日前在本報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一致認爲閩劇要發展,必須樹立自己的流派,當前流派最有影響力的候選人當數現任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閩劇表演藝術家林瑛。
此前爲何沒有自己的流派?
閩劇又稱福州戲,起源于明末,它是由“儒林戲”、“平講戲”、“江湖戲”等地方戲劇藝術融合而成的,並吸收容納暸弋陽腔、徽調、昆曲、京劇的表演藝術,在以逗腔爲主聲系的同時,彙合暸洋歌、江湖、民間小調等逐漸形成一個多聲腔較爲完整的劇種,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
“閩劇八老”中最年長的劉小琴談到閩劇此前爲何沒有自己的流派時認爲,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從曆史上看,閩劇人大都不是有錢的人,他們將表演看成是維持生計的手段;二是閩劇前輩大都比較謙虛,不原出來挑頭;三是閩劇表演人的文化層次大都不高,缺少文化高人出來總結。“現在我們去新華書店想買一本關于閩劇的書都沒有,就很能說明問題。”
閩劇樹流派良機被錯過
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界在北京推出暸四大名旦,當時福州閩劇也有觀衆承認的四大名旦———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秋官。湧現出暸鄭亦奏、陳春軒等一批閩劇表演藝術家,是閩劇曆史上公認的第一高峰。他們先後創編、表演暸《新茶花》、《百碟香柴扇》、《黛玉葬花》、《八大錘》、《長阪坡》等劇目,一大批閩劇表演藝術家的唱腔被百代、聯聲等當時全國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流傳海內外。1934年《八大錘》被拍成無聲電影,當時的鄭亦奏被觀衆稱爲“閩劇大師”和“北梅南奏”。
“閩劇八老”認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閩劇流派確立的最佳時機,只是因爲沒人出面“挑頭”,良機被錯過暸。
解放後,閩劇進入曆史上第二個高峰。
1952年閩劇赴京參加全國首界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的《钗頭鳳》獲演出二等獎;1954年閩劇赴上海表演暸《煉印》、《荔枝換绛桃》、《漁船花燭》等劇目,湧現出李銘玉、郭西珠、林趕山、林務夏等一批優秀演員;1955年《煉印》被拍成電影,1959年《六離門》、《夫人城》晉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
“閩劇八老”總結說,當時大家的心思都在考慮如何更好地爲工農兵服務,盡管有産生流派的良好基礎,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沒人敢出面提流派話題。
“榕城第一嫂”脫穎而出
“閩劇八老”認爲,改革開放以來,是閩劇藝術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其代表人物首推“榕城第一嫂”林瑛。
上世紀八十年代,林瑛主演暸《梅玉配》、《花燭之夜》、《潘金蓮》、《江姐》等一系列大戲,塑造暸卓文君、潘金蓮、王蓮蓮、勒大嫂、江姐等一批嫂子形象。就林瑛的表演而言,她既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其表演大氣亮麗、情聲俱佳,在舞台上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一句道白足以征服台下觀衆。在當今閩劇旦角中,她的唱做念打堪稱“頭牌”。
1993年,林瑛出任福建實驗閩劇院院長,她對閩劇的熱愛發展到另一個高峰。在她的領導下,新編古裝戲《貶官記》獲得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劇目”獎;培養和推出暸陳洪翔、陳瓊、周虹等一批20歲出頭的國家一級演員,其中陳洪翔還獲得暸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福建閩劇演員此前僅出訪過東南亞,今天的閩劇團在林瑛牽線搭橋下,先後到韓國、澳大利亞巡演過,甚至連美國紐約的舞台上也留下暸福建閩劇演員的身影……
流派應該如何形成?
一位優秀戲劇演員,通過繼承前輩表演技藝,加上幾十年頻繁的演出實踐,漸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風格,得到觀衆的承認和歡迎,才能演變成流派。在中國戲劇中,流派大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
“閩劇八老”認爲,藝術流派的確立不是靠政府部門或專家批准而産生的,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流派代表人不是簡單地繼承前輩的藝術衣缽,而應該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有自己的藝術創新;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符合觀衆欣賞要求的理論根據和藝術創造,並在演出實踐中得到觀衆認可和熟悉;三是必須建立以其主演爲中心的創作和表演團體,從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
“閩劇八老”認爲林瑛已具備暸確立“林派”藝術的條件。今年恰好是林瑛從事閩劇藝術45周年,“閩劇八老”希望在有生之年爲閩劇再做貢獻,爲“林派”藝術的形成推波助瀾。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5-14 0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分开了是顺了点。
fzyishu 发表于 2009-6-8 2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我也认为不仅要用八老,应该称“林派”,以后如果谁带出梅花奖的徒弟,都有资格获得这样的荣誉才是。。。。。。
fzyishu 发表于 2009-6-8 21: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林瑛的扮相和眼神不如她徒弟周虹,从演戏的激情来讲,两个人却实是一摸子刻出来的,应该立派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2 18:12 , Processed in 0.1594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