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91|回复: 3

一根提线心系三代人 --福安提线木偶戏的变迁

[复制链接]
bin598 发表于 2009-6-1 13: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锣鼓喧天,炮声咋起,九尺见方的舞台上,垂帘下一双指掌不停操控台前的木偶,随着指尖的摆弄,用细线连着的木偶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展示人物的万千体态,演绎着古往今来人间一幕幕爱恨情仇,伴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讲述着世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台下众生或感叹或愤慨,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泣滴如雨……台上曲停音止,台下座客还久久不愿离去。
  福安市提线木偶戏于清末民初由浙江泰顺一带引入,在福安赛岐、甘棠、穆阳、城关等地广为流传。然而,曾经风靡一时的提线木偶戏剧团如今已是每况日下,剧团不断有人弃艺转行,如今福安市表演木偶戏仅留下赛岐镇大留村、甘棠镇南塘村、穆阳镇彭洋村、秦溪洋刘江村等地的剧团,许多师傅都上了年纪。福安大留村木偶剧团负责人张玉林师傅告诉记者,木偶戏面临着“断层”与后继无人的尴尬,希望社会能够拯救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
  日前,记者到下白石采访时有幸欣赏到张玉林师傅与伙计们在木偶剧场上演《乾隆下江南》这一章。“你看,这当皇帝的就有皇帝的形象,举手投足之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张玉林师傅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起福安提线木偶剧的“门道”来。眼前的这两尊约60厘米高的小木偶,脸部雕琢得精细传神,女的身披凤冠霞帔,男的头戴官帽腰缠玉带,身上服饰缀着游龙。
  据张玉林介绍:提线木偶也称为“悬丝傀儡”,整个木偶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木偶头大多用樟、椴或柳木雕成,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三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而木偶演员主要由十条线牵引组成,头、颈部三条,右手三条、左手两条、双眼各一条,这些线都是很有讲究的,头部需要左右转动,因此左右耳边各一条牵引,颈部也要一条上下摆动。而演员表演关键的是右手,因为“演员”正常表演时要拿物体,因此右手指上便多了一条线,这样表演起来更加的生动,偶有手臂抖动的动作出现,显得更加的传神。现有“木偶演员”四十几个,身着不同的衣裳人物可以代表不同人物,分别有通天圣母、田公元帅、郑二师傅、文官、小生、花旦等角色。这些都是剧团三代人花了大量的心血购置的,一起走南闯北几十年,看惯了世事沧桑,见证了剧团的兴衰。

祖辈:择师从业启兴福安木偶人生
  清末民初,浙江泰顺一带大量的木偶戏表演师傅深入到福安乡野阡陌搭台表演,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目。特别到民国初期福安很多名门望族乡绅大户以看木偶戏为生活习性,在各乡村城镇,看木偶戏表演的群众比比皆是,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戏。看客场场蜂拥群起,热闹非凡,连续唱个十天半个月也不足为奇。
  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张玉林祖父被木偶戏深深地吸引住了,随后他拜访泰顺一位木偶戏师傅,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得到木偶师傅的喜爱,并得到了真传。出师后,他集合兄弟亲戚组建大留村木偶戏班子,并在村里搭的戏台,连演了3个月的木偶戏,日夜连轴转每天演了十多个小时。有的古装剧一次出场人物多达二十三四人,他们四五名表演者不得不手脚齐动,大家用来提木偶的手腕都肿了。与真人戏相比,木偶剧最难表现的是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其祖父凭着精湛的技艺,赋予了木偶的生命和感情,他将木偶演“活”,也征服了那些挑剔的老戏迷,后来成为闻名乡里的提线木偶戏表演大师。

父辈:闽剧唱腔演绎木偶戏剧辉煌
  张玉林祖父将木偶戏表演从浙江泰顺一带传至福安大留村时,唱腔学的都是京剧。随着木偶戏在当地的深入,京剧唱腔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木偶戏的理解,木偶戏开始出现波折。此时年迈的祖父和父亲便开始思考提线木偶的出路。经过一番了解后,乡亲们大多讲方言,京剧唱的是“官腔”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随后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将京剧唱腔转变为以闽剧和当地方言为主的唱腔,由于贴合群众的心声,很快被当地的群众所接受。
  张玉林的父亲在农村里长大,当初条件非常的艰辛,童年时代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父亲就跟爷爷那一代人随同身授。提线木偶是一门重技巧、勤苦练,靠的是一次次实际经验的积累才能学成的技艺,所以父亲经常自己去空旷的舞台上练习提线,有一点基础后,他就跟着祖父一起外出演出,边跟边学。那些年头非常的累,交通不方便,戏班子都得自己搬运行装去各个地方表演,不过欣慰的是表演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些群众还有送旗帜给剧团。
  50年代,各地木偶戏班纷纷改为木偶剧团,木偶戏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水平得到了群众的极大关注,一些剧目传统而富新意,现实题材作品的出现,表现形式出新。据张玉林师傅介绍,近年来剧团主要表演的一些节目都是当时采编的,比如有《通天圣母全集》、《甘国宝下宁波》、《碧桃花》、《报恩亭》、《采桑记》、《乾隆下江南》等。随着70、80年代造型音响、舞台方面都得到大胆尝试,一批颇具时代精神的剧目出现使“老少皆宜”的木偶艺术走向辉煌。比如单单一场《红面八仙》剧目就要有20多个木偶“演员”,有些剧目下来40多个木偶演员还不够,由于提线木偶在表演时每人手上最多只能指挥4个木偶活动,这样一来表演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因此平常没演出时,剧团成员也常聚在一起排练历练自己的基本功,让“木偶演员”能够在观众面前表演的更加生动、更加逼真。

我辈:勤学苦练拯救濒危民间艺术
  上个世纪70年代,17岁的张玉林初中毕业后,没有安排工作,无事可做的他跟随了父亲的木偶戏团去各乡镇看表演。当时的木偶剧团很受欢迎,还有乡镇设立文化站,剧团每次演出文化站都有补贴,乡亲们都很想有这样一份“稳当”的工作,纷纷投以羡慕的目光。久经耳濡目染,他也渐渐喜爱上了木偶表演。
  张玉林说,他刚开始先在后台跑龙套,在大家中午休息之余,他就偷偷地跑到幕后练习提线活。他第一次的练习,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而忘乎了所有,反反复复地琢磨着木偶演员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木偶戏艺人已经相继过逝了,为了让这门传统艺术不被人们遗忘,他们继承了父辈们的行当。上个世纪80年代,张玉林也从后台走向了前台,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木偶戏表演生活。由于木偶戏剧团,主要是以白话文为主,闽剧只是穿插其中少有部分,只有福安周边的观众理解木偶戏的内涵,因此我们的这门艺术并未走出家门,所以福安提线木偶也主要在福安周边一些乡镇表演。
  可是经济在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休闲方式更加多样,人们的目光渐渐从木偶戏中移开了,往年一年能表演三四个月时间,现在热闹时也就正月表演十几、二十来天了。张玉林师傅显得十分无奈,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花时间看完整出木偶戏,更没有人会留心去欣赏这门艺术的精妙。曾经风靡一时的大留木偶戏剧团如今已是每况日下,剧团不断有人弃艺转行,此前曾有几个年轻人拜他为师,但没有一个能够最终坚持下来。福安提线木偶戏面临着“断层”与后继无人的尴尬,张玉林老师傅发出呐喊,希望社会能够拯救这一濒危的民间艺术。  周邦在 陈翊群 冯易平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6-2 06: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也要找个长乐的木偶来这里提提
音乐虫子 发表于 2009-6-2 1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就是啦,你找找长乐方面的帖子吧
 楼主| bin598 发表于 2009-6-4 12: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两位,快找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2 12:08 , Processed in 0.1565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