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戏剧家郭汉城先生为《剧海札记》一书的序中,开篇就写道:“柯子铭同志是一位学者型的文化官员,一方面辛勤从事文化行政领导工作,一方面又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勤奋写作,没有间断。”郭老还称赞柯氏敢于“说前人所未说”等可贵的治学精神,郑重地介绍其艺术实践,以及在南戏研究等方面的贡献之后。又在序言结尾指出,该书“处处体现着关心人民群众”,“其文论述辩证,逻辑严密,词显意深,以理服人,都值得一读”。郭老对柯氏及《剧海札记》一书的评价十分贴切而生动。如果郭老再为《求》书作序,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评价。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柯子铭,福州人,1928年出生。 1948年调往闽浙赣区的闽北游击纵队任文化教员。1949年“8•17”省会福州解放后,从事学校、工厂和农村的共青团工作。1956年始,历任《福建青年报》编辑、编委,福建省戏曲研究所资料室、办公室主任、副所长,1983年任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1980年以来,兼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第二、三、四、五届秘书长、副主席、主席、顾问,《中国戏曲志》编委、中国首届戏曲学会常务理事、田汉基金会理事。
1962年涉足目连戏研究,此后,从在职利用工余时间至1989年离休后,陆续撰写大量本省地方戏曲史论文章,在全国和省内外十数家报刊发表。历任《福建戏剧》(双月刊)、《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福建文艺方志论集》,及《祖国情一蔡继琨教授音乐生涯》主编,并参加多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199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剧海札记》。
目录
l 卷首语
古剧钩沉
l 福建南戏的发现与探索思考
附表一:莆仙戏、梨园戏与见于著录的宋元明初
南戏同名剧目对照表
附表二:莆仙戏老艺人座谈莆仙戏与宋元南戏同
名剧目情况
20 从纵向横向交叉比较研究目连戏
28南方目连戏构体的多元融合及其演变轨迹
附表:南方七省十三种目连戏出目对照一览表
5l 对蔡伯喈“三不孝”的确认和批判
58 元明南戏的民间珍本《荆钗记》
68 无传本可稽的戏文《老莱子》
73 有戏处见情有情处磨戏
——评莆仙戏古剧《拜月亭》
78 戏文《王祥卧冰》剧情探寻
——对《宋元戏文辑佚》佚曲注释的新解
83 《杀狗劝夫》莆仙本与明本比较
86 《苏秦》是一部珍贵孤本
95 关于《徐德元》与《乐昌公主》
97 《董永》的审美价值
——兼对“戏文佚曲”的质疑
102 《审乌盆》莆仙本与元杂剧之比较
105 《朱买臣》剖析
109 关于《刘知远》
115 初考《孟姜女》
附录:孟姜女故事辑录
探索履痕
125 理直气壮解放思想繁荣创作
137 对戏剧创作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144 刍议戏剧反映现实生活问题
154 七十年代末三年福建戏剧创作的感悟
165 回顾与思索
167 浅谈艺术创作与理论批评
171 深人生活的天地广阔
176 改革新阶段的构想
183 克服新的盲目性开拓新思路
193 统一改革的认识,出人出戏出成果
204 新探索与新戏剧的兴起
217 漫议省属剧团改革
23l 实事求是分类指导
235 艺术要和新时代人民群众相结合
250 认识全局、发现自我、锐意创新
260 扬己之所长助两翼齐飞
267 繁荣戏剧必须走向人民大众
——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71 适应新的形势与新的对象
274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279 对闽剧的思考
283 郑派艺术的形成与艺术流派的培育发展
289 继承弘扬福州评话“三杰”流派艺术
292 对福建四平戏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论坛通讯•
298 新天地新境界
——记1990年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创作研讨会
303 九十年代戏剧主潮的信息
——记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创作年会(1991一上海)
308 探艺术之秘谋发展之路
——记96东方戏剧展暨艺术研讨会
修志文稿
313 初探编纂文艺志书工作的基本要求
321 谈确保“戏曲志”质量问题
326 记福建第一部“戏曲志”的诞生
334 认识自我勇攀更高境界
34l 志书的文献性与学术性
343 求实求精艰辛路众志终成城
353 一项跨世纪的文化建设工程
附表:四大音乐集成和“戏曲志”卷本曲谱、乐谱分类排比表
366 对文艺志书特性的认识与其历史价值的追求
赞颂品尝
377 弘扬田汉精神和他的高尚品格
——纪念戏剧大师田汉诞辰100周年
381 八秩春秋铸艺苑九旬华诞犹康强
——祝贺老艺术家郑奕奏90寿辰暨舞台生活80周年
385 融生命于事业之中
——贺仁鉴、贻亮二老艺术生活五十、五十五周年
388 温诲吊英灵怀故寄深情
——悼念老剧作家陈仁鉴先生
39l 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奋进品格
——祝贺闽剧表演艺术家春轩师从艺八十年
393 柯老精神的深刻内涵
——贺高甲戏名丑柯贤溪从艺八十周年暨九秩华诞
396 衷心的祝福
399 不懈始成积微见著
——记民间艺术档案收藏家高永祥
402 梨园古树添新枝
——《梨园戏评论文选(一)》代序
407 《芗剧传统曲调选》序
410 《南戏论集》前言
414 一部匠心独具的论著
——喜读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
417 缅怀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
——《纪念邵江海文集》序
419 《闽西汉剧史》序
423 了望八闽戏剧的窗口
——评《福建地方戏剧》
429 闽北劲风山花璀璨
——读南词戏剧作选印象
432 开拓古代传统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读《邵武市大阜岗河源村的跳番僧与跳八蛮》一书的启示
435 话剧的现实主义道路
——福建省话剧团成立30周年随感
438 赞
——庆贺福建省话剧院成立40周年
439 舞台之花竞胜斗艳异彩纷呈
——记福建省第17届戏剧展演
443 一出心灵冲突的现代喜剧
——漫评《鸭子丑小传》
446 读剧杂感
——给业余剧作者的一封信
451 人民要法制四化要法制
——话剧《权与法》观后
454 鲁迅谈戏
457 丑戏不丑丑中见美
458 寓庄于谐涵理于谬
——评闽剧《花轿错》
460 《寡妇村的故事》的形式美
•东瀛风情•
462 长崎访问演出散记
47l 编后记
——编余走笔意未尽
477 附录一《剧海札记》目录
479 附录二《剧海札记》勘误表
后记
继《剧海札记》之后,《求索之旅》乃柯子铭同志奉献给读者与社会的又一部剧论力作。作为《求索之旅》一书编务的参加者,我们有机会先睹为快,而且可以将初读的真实感受,同广大读者分享与交流.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著名的戏剧家郭汉城先生为《剧海札记》一书的序中,开篇就写道:“柯子铭同志是一位学者型的文化官员,一方面辛勤从事文化行政领导工作,一方面又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始终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勤奋写作,没有间断。”郭老还称赞柯氏敢于“说前人所未说”等可贵的治学精神,郑重地介绍其艺术实践,以及在南戏研究等方面的贡献之后。又在序言结尾指出,该书“处处体现着关心人民群众”,“其文论述辩证,逻辑严密,词显意深,以理服人,都值得一读”。郭老对柯氏及《剧海札记》一书的评价十分贴切而生动。如果郭老再为《求》书作序,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评价。
文摘
在南方七省目连戏呈现纷纭复杂、交错近似、亲疏难辨的网状结构中,经比较研究,(这里主要对南方七省十多个主要声腔剧种的目连戏文学本的对比考察)从不同形态的演变,可以发现它从江南向西南发展的轨迹。
在南方.从今天存本目连戏的形态看,存在有不同于郑本体制的目连戏,如浙江绍剧目连、上虞哑目连,江西阳腔目连,安徽泾县目连,福建的莆仙戏目连、泉州傀儡目连等等。一些专家学者已指出.在这些目连戏中保留着宋元戏文的演剧形态。这是北宋目连杂剧流传到南方后形成的宋元南戏的遗响。
继宋元之后,从剧本结构看,“南方目连”历经三变:
1.元明传奇时期,目连故事从两代到多代相传,以莆仙戏目连、弋阳腔目连为代表,傅门后代繁衍四代(傅天斗——傅崇——傅相——傅罗卜)或三代(傅崇——傅相——傅罗卜),单线嗣续,贯串全剧。同时增进历史上一个最高统治者提倡并虔诚信佛的梁武帝,将梁武帝晚年因侯景事变,围困台城,死后升天的故事,和目连祖辈善业或恶业的家史及傅罗卜出家救母的故事,统一在一部《目连救母》戏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