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文名注册 登录
福建闽剧网 返回首页

剧团二伯的个人空间 http://fjminju.org/?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福建戏剧编年史 大事年表(公元669~1997年)

已有 2424 次阅读2012-11-18 10:22 |


  

  总章二年(669年)
  归德将军陈政与陈元光父子奉命率军入漳州,带来中原文化艺术。
  代宗年间(762~779年)
  福州歌舞已相当繁盛,福州观察使将歌舞乐伎10人,送往京都长安,进献于宰相元载之子。
  咸通三年(862年)
  福州玄沙寺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
  天复初年(901~902年)
  福州安泰桥建有歌楼,箫管歌声从“柳荫榕叶中出”。

五  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
  王审知准备百戏,礼迎闽侯雪峰寺神晏国师任鼓山住持。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
  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皇后陈金凤善歌舞,通音律,自作《乐游曲》,令人传唱。
  南唐(937~975年)
  王感化,善滑稽表演,后入金陵教坊。(《福建通志·伶官传》入传者仅王感化一人。)

 
 

  

  元符元年(1098年)
  漳浦县东郊建有弦歌堂。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闽清县人陈旸著《乐书》200卷完稿。
  绍兴九年(1139年)
  元宵之夜,福州城门建有彩楼,搭起棚台,集中俳优大合乐,并张灯燃炬,由许多艺人演出歌舞杂戏。
  绍熙元年(1190年)
  漳州城乡盛演“优戏”。
  庆元三年(1197年)
  陈淳上书,请求禁止漳州地区民间“豢优人”、“作淫戏”。
  绍定年间(1228~1233年)
  泉州民间盛演“百戏”,太守真德秀提出“禁戏”。
  端平至宝祐三年(1234~1255年)
  莆田民间盛行杂剧、优戏。

 

  
  元朝初年
  福州人陈以仁著有杂剧《十八骑入长安》、《锦堂风月》二种。
  元朝末年
  詹时雨著有《补西厢弈棋》杂剧。

 
 

  
  洪武三年(1370年)
  德化县有“闽戏”。当地《李氏族谱》载:“始祖好戏,组子弟班演闽戏。”
  明初
  闽南无名氏撰戏文《荔枝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建阳麻沙余氏新安刻本《荔镜记戏文》行世,系据《荔枝记》改写。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弋阳腔已流传福建。
  万历初
  昆山腔已流传福建。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在福州乌石山邻霄台,邀集“梨园数部”,举行汇演,浙江剧作家屠隆应邀参加。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曹学佺在福州西郊洪塘乡创办“儒家班”(又称“儒林班”、“儒林戏”),自蓄演员。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海澄李碧峰、陈我含刊刻用闽南话写的早期戏曲文学《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
  万历年间(1573~1619年)
  建阳麻沙书坊刊刻出版昆山腔、弋阳腔系统的剧本共320多种。
  福建戏班赴琉球演出《王祥》、《姜诗》、《荆钗记》等剧目。
  明末
  福州的永喜书会、闽北的武夷书会和晋江的敬先书会出现。敬先书会的文人编撰戏文、杂剧、唱本、话本。据《闽粤正音谱》载:“倡夫不入群英四人,共十一本”,“良家子弟所扮杂剧,谓之行家生活;倡优所扮者,谓之戾家把戏……闽剧出于鸿儒硕士、骚人墨客所作,皆良人也。若非我辈所作,倡优岂能扮乎?
 
 

  

  顺治十八年(1661年)
  靖南王耿继茂带戏子10余班,终日在福州南门石塔寺卖唱,看者每人索银三分。
  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
  福建戏班到泰国演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前
  泉州梨园戏“七子”班到台湾演出。
  乾隆元年(1736年)
  湖南“新喜堂”班到宁化县坊田乡演出。
  乾隆十三年(1748年)
  漳浦人蔡伯龙撰《官音汇解释义》成书,记述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戏曲声腔。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莆田32个戏班在瑞云祖庙联名嵌立“志德碑”。
  道光元年至二年(1821~1822年)
  徽班“大吉升”部名艺人全发、如意到福州演出。
  道光十四年至二十四年(1834~1844年)
  泉州高甲戏“福金兴”班首赴泰国、安南(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演出《白蛇传》、《空城计》、《长坂坡》等剧目。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840~1843年)
  泉州高甲戏“三合兴”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三气周瑜》等剧目。
  道光年间(1821~1850年)
  泉州梨园戏到香港演出《赵真女》等剧目。
  道光元年至宣统元年(1821~1909年)
  泉州高甲戏班先后有“三合兴”、“福金兴”、“福兴荣”、“福和兴”班分别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演出《三气周瑜》、《白蛇传》、《困河东》、《过五关》、《赵匡胤下南唐》等剧目。
  咸丰元年(1851年)
  徽班“祥升”班到福州演出。
  光绪十年(1884年)
  泉州重刻明初刊本《荔枝记》行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法国剧作家波罗·克罗保鲁到福州,任法国驻榕领事,常到仓山广东会馆看戏,并于八月十七日完成一部名为《第七天的休日》的剧作。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福州平讲戏“旧仕梅”班在连江县琯头镇玄福寺演戏,因悬灯坠燃,引起火灾,烧死200多人,其中戏班艺人有四五十人罹难。
  宣统二年(1910年)
  石码“元吉升”京班应邀赴菲律宾演出。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至9年(1911~1920年)
  闽西汉剧“新舞台”班赴印尼等国演出《薛蛟吞珠》等剧目。
  民国7年(1918年)
  京剧名伶赵同山(芙蓉草)应福州“上天仙”戏班的邀请,首次由沪来榕演出,影响很大。
  民国9~12年(1920~1923年)
  莆田莆仙戏“紫星楼”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伐子都》、《三国》、《封神榜》等剧目。
  民国13~25年(1924~1936年)
  闽剧“旧赛乐”班三次赴台湾演出《岳飞传》、《辛十四娘》等剧目。
  民国14年(1925年)
  厦门梨园戏“新珠凤”班聘请台籍艺人戴水宝传授歌仔戏。
  福州“三赛乐”闽剧班,应上海同乡会之邀,赴沪演出《珍珠塔》。
  民国14年(1925年)
  泉州梨园戏“双珠凤”新女班首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演出《陈三五娘》、《雪梅教子》等剧目。
  民国16年(1927年)
  闽西汉剧“外江新舞台”班赴印尼、新加坡演出《薛蛟吞珠》等剧目。
  民国16年(1927年)6月
  福州群芳女班首赴新加坡演出《灵芝草》、《燕梦兰》、《金指甲》等剧目。
  民国17年(1928年)
  厦门台湾歌仔戏“双珠凤班”、“同意社”赴新加坡演出《山伯英台》、《李三娘》、《盘丝洞》等剧目。
  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回乡祭祖,到同安县白礁宫进香,归途经过厦门,在厦门水仙宫的妈祖庙演出3天。
  民国18~20年(1929~1931年)
  福州“新赛乐”班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演出,剧目有《陈靖姑》、《齐妇含冤》、《安安送米》等。
  民国23年(1934年)
  由著名闽剧武生陈春轩主演的《八大锤》被拍成闽剧首部电影。
  民国26年(1937年)
  福建省闽剧改良会创办《闽剧月刊》。
  民国37年(1948年)
  南靖县“抗建都马”剧团到台湾演出。
  民国38年(1949年)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京剧团,随军南下福建,在福州等地演出京剧《九件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
  5~6月,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组织领导全省戏曲改革工作。至1952年8月,先后在福州、泉州等地,举办省戏曲研究班6期,组织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芗剧等剧种的艺人参加学习。
  11月27日,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干部陈啸高、闽剧编剧林飞首次代表福建戏曲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本年,闽剧界开展“每班一新剧”运动,移植、演出来自老解放区的《闯王进京》、《逼上梁山》、《九件衣》、《血泪仇》等剧目。
  1951年
  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文化处组织成立戏曲审定委员会。
  2~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京剧团改为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京剧团,并创作演出京剧《保家卫国》。
  3月,台湾歌仔戏“霓光班”与子弟班“新春”班在龙溪县石码镇合并,成立第一个以芗剧命名的漳州芗剧实验剧团。
  12月1日,福建省闽剧工作者协会在福州成立。
  1952年
  10月上旬,闽剧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钗头凤》中的《赠钗·泣别》一折,展览演出《紫玉钗》。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演出。演出大会至11月上旬结束。
  10月12~20日,福建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福州举行。
  1953年
  1月16日,福建省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主任陈虹、副主任蔡大燮。
  5月,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京剧团转业地方,改为福建省京剧团。
  9月,晋江县大梨园戏剧团与晋江专区文工团部分人员合并,组成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团址设在泉州。
  1954年
  3月,省京剧团、省闽剧实验剧团、南平大众京剧团、福州闽协剧团等戏曲表演团体,和来闽的东北评剧团、华东实验越剧团、华东实验京剧二团等,组成慰问团,分赴全省各地,慰问前线三军。
  6月,梅兰芳率中国京剧院演出团,赴福州、厦门等地慰问前线三军,演出京剧《白蛇传》等剧。
  8月1~23日,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福州举行。
  9月25日,省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京剧、木偶等7个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
  12月,福建省文化局下达文件,对全省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以加强对业余剧团活动的管理与业务辅导。
  1955年
  4月,闽剧《炼印》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6月底,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赴京,汇报演出《陈三五娘》、《入窑》、《桃花搭渡》、《朱文太平钱》、《刘大本》、《唐二别妻》等剧目。
  1956年
  7月25日,福建省第一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大会在福州举行,8月8日结束。
  10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到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彩色戏曲片《陈三五娘》。
  12月5日,文化部公布全国第一批获奖戏曲剧目,闽剧《炼印》、梨园戏《陈三五娘》获奖。
  1957年
  5月3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筹备委员会在福州召开会议。推选郑奕奏为主任,李盛斌、蔡尤本、董义芳为副主任。
  5月,仙游县鲤声剧团在福州首次演出陈仁鉴执笔的莆仙戏《团圆之后》。
  9月9~29日,省文化局举办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4个剧种艺术训练班教学汇报演出大会。参演21个剧目,演员200余人。
  12月,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编印《福建戏曲传统剧目清单》,共列出剧目10171个。
  1958年
  3月底,福州市从所属闽剧团中,抽调59人组成新剧团,支援三明市;嗣后成立三明市闽剧团。
  6月28日,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筹委会联合举行纪念13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周年大会。
  6月,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赴京参加文化部召开的部分省、市戏曲现代戏座谈会,演出闽剧现代戏《劝导员》、《海上渔歌》等。
  8月2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举行成立大会,郑奕奏任主席。
  8月,福建省第二届戏曲现代戏演出大会在福州举行。
  10月23日,福州闽剧院成立。
  12月1~21日,福建省文化局在福州召开省戏剧创作会议,总结建国10年来剧目工作,并对莆仙戏《团圆之后》等进行讨论。
  1959年
  1月,上海芳华越剧团由团长尹桂芳率领从上海迁团到福州,改名为福州市芳华越剧团。
  2月底,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应印尼万隆、雅加达玉融公会等6个团体邀请,赴印尼传授闽剧艺术,先后为当地华侨业余闽剧社排练《紫玉钗》、《梅玉配》、《陈若霖斩皇子》、《追鱼》等剧目。
  4月1日,福建省第三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福州开幕。
  6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京演出《高文举》、《朱弁》及折子戏《十朋猜》、《桂英走路》、《摘花》、《昭君出塞》等。
  9月,由闽剧代表队、莆仙戏代表队组成的福建省巡回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闽剧《六离门》、《夫人城》、《钗头凤》、《紫玉钗》、《梅玉配》和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演出并和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12月,香港华文影片公司来泉州拍摄梨园戏《胭脂记》。
  1960年
  1月,《福建戏剧》(月刊)创刊。
  仙游县鲤声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进行莆仙戏《团圆之后》戏曲艺术片的拍摄工作。
  3月,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成立,设戏曲文学、戏曲历史、舞台艺术等研究室和资料室、办公室等。
  5月,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召开全省文教战线群英大会,福州闽剧院一团、红旗闽剧团、福州市芳华越剧团、浦城县赣剧团、仙游县鲤声剧团等20个单位代表,郭西珠、林栋志、尹桂芳、黄铭卿等12人出席会议。
  6月,浦城县赣剧团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团指导员祝立苍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剧团获文化部授予的奖状。仙游县鲤声剧团被国务院评为先进单位,林栋志参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
  8月,福州闽剧院三团、龙溪专区艺术剧院芗剧团和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分别赴北京、上海、武汉、广东、南昌等地巡回演出。
  1961年
  11月13~23日,福建省文化局在莆田召开发掘整理传统戏曲遗产现场会议,交流发掘、整理传统戏曲遗产工作。
  12月,厦门、泉州、同安、惠安、晋江等5个县市的30多位高甲戏丑角演员在厦门献演拿手好戏,交流丑角表演艺术。
  1962年
  3月,老舍、曹禺、阳翰笙、张庚等来闽,在泉州观看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高甲戏《连升三级》;在福州观看福州闽剧院一团演出的闽剧《贻顺哥烛蒂》和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的莆仙戏《春草闯堂》。
  4月21~23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深圳演出《陈三五娘》、《朱弁冷山记》、《高文举》、《昭君出塞》、《桃花搭渡》等剧目,几千名旅居香港的同胞到深圳观看演出。
  5月,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筹设的福建省戏曲历史文物陈列室,展出戏曲文物资料1000多件。
  11月,郭沫若来闽视察工作,在泉州、莆田、福州等地观看高甲戏《连升三级》,莆仙戏《团圆之后》、《靖边记》,闽剧《牧羊子》等剧目。
  11~12月,福建省文化局组织省戏曲研究所和各地戏曲工作者组成剧种历史调查组,深入莆田、仙游、泉州、晋江、漳浦、福清、平潭、龙溪等地,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有关专家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出莆仙戏、梨园戏、竹马戏、词明戏等剧种历史调查报告。
  12月12日,福建省文化局与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联合举行郑奕奏舞台艺术50周年纪念会,并给郑奕奏颁发奖状。
  1963年
  1月,福州市文化局为闽剧现代戏《九命沉冤》上演100场举行表彰大会。中共福州市委授予福州闽剧院三团奖旗一面。
  8月,陈仁鉴、林舒谦赴京参加全国戏曲剧作家讲习会。
  10月,省文化局、中国剧协福建分会联合通报表彰浦城县赣剧团面向农村,两年走遍全县280个大队和林场,为农民服务的先进事迹。
  1964年
  2月,福建艺术学校改为福建戏曲学校。
  8月10日,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在福州举行。演出至9月18日结束。
  1965年
  3月,由闽剧、芗剧组成的福建省戏剧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大会,演出闽剧《红色少年》、芗剧《碧水赞》。
  11月,陈毅副总理来闽视察工作,在福州观看京剧《红色少年》、闽剧《梁》等。
  1966年
  7月7日,《福建日报》发表批判高甲戏《连升三级》的文章。接着,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嵩口司》,闽剧《六离门》等大批剧目,也被打成“坏戏”、“毒草”,遭受批判。
  1967年
  本年,全国推广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灯记》等,本省地方戏曲剧目被迫停演。
  1968年
  12月,福建省属和地、县戏曲剧团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大批戏曲艺术工作者和老艺人被错误审查与批判。
  1969年
  11月23日,福建省直属戏曲剧团和福建省戏曲研究所大部分人员开始下放农村。
  1970年
  1月9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批发省〈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执行。各地、县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全省原有的101个戏曲剧团被解散。
  1972年
  4月30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向全省各地发出闽革[1972]30号文件,解决一部分被迫离开戏曲团体人员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5月2~28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福建省文艺汇演大会在福州举行。
  1973年
  11月,福建省地方剧种调演在福州举行,闽剧、高甲戏、芗剧、潮剧、山歌戏等剧种移植演出《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等现代剧目。
  1974年
  9月~10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文化组在福州举办地方戏曲学习、移植“样板戏”调演,福州市闽剧团、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莆田县莆仙戏剧团,晋江地区梨园戏剧团、厦门市文艺宣传队、龙岩地区汉剧团和龙溪地区芗剧代表队参加,移植演出《龙江颂》、《杜鹃山》、《海港》等剧目。
  1975年
  6月28日,由福州市闽剧团、泉州市高甲戏剧团、龙溪地区芗剧代表队组成的福建地方戏移植“革命样板戏”演出团一行106人,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演出闽剧《海港》、高甲戏《平原作战》、芗剧《龙江颂》等剧目。
  9月,福建省京剧团《红色少年》剧组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与国庆文艺汇演。
  1976年
  12月22日,福建省文化局在福州举办福建省戏剧创作学习班,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戏剧进行阴谋活动的罪行,并探讨有关戏剧创作等问题。
  1977年
  10月10~27日,为纪念工农红军入闽和古田会议召开50周年,福建省文化局在上杭县召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会议。
  1978年
  10月,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高甲戏《连升三级》,闽剧《陈若霖斩皇子》,北路戏《张高谦》等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禁锢的好戏,重新上演。
  11月,省直文化系统召开平反大会,对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的文艺工作者予以恢复名誉,落实政策。
  1979年
  2月,仙游县鲤声剧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莆仙戏《春草闯堂》。
  3月,省文化界对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戏剧艺术人员予以改正,恢复名誉。
  6月,福建省文化局和省有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解决原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剧团人员安置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离开剧团的人员落实政策。
  9月,福建省举行优秀青年演员评奖活动。1980年1月评选揭晓,89名青年演员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演员。
  10月,龙溪地区歌仔戏演出团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歌仔戏现代剧《双剑春》。
  11月上旬,福建省艺术教学汇报演出在福州举行,省艺术学校分设在各地的闽剧、莆仙戏、芗剧、梨园戏、高甲戏、闽西汉剧等学员班,共汇报演出10台教学剧目,并进行5场基本功训练表演。
  11月,福建省戏剧艺术工作者11人,赴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郑奕奏、陈仁鉴、柯贤溪、苏乌水、洪深、陈玛玲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0年
  4月8日,文化部在北京举行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授奖大会,莆仙戏《春草闯堂》获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歌仔戏《双剑春》获创作三等奖、演出三等奖。
  6月中旬,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大会通过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章程,推选出分会领导机构,郑奕奏任名誉主席,竹立任主席,尹桂芳、李盛斌、李宏图、洪深、柯子铭、袁灵云任副主席。
  8月,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正式恢复。
  9月,全省各地(市)文化局相继成立剧目创作工作室。
  12月2~22日,福建省第四届戏曲现代戏汇演大会在福州举行。
  12月,莆仙戏《春草闯堂》、歌仔戏《双剑春》等,被文化部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办公室,编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福建剧目集》,由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
  1月18日,《福建戏剧》复刊。
  3月28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委员会学校部、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妇女儿童福利部等4个单位联合发起“儿童剧征文”活动。
  4月,福建省京剧团编演的京剧《真假美猴王》,到杭州、上海、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演出,还进中南海汇报演出,邓颖超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员。
  6月2日,莆田县莆仙戏二团编演的传统剧目《状元与乞丐》赴京汇报演出。剧团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和奖金。
  9月28日,福建省京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京剧《东邻女》,赴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1981年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大会颁发的奖状。
  12月8日,福建省文化局召开庆祝京剧团双丰收大会,《真假美猴王》剧组获省人民政府奖励;王金柱、陈建军、姜淑云由省文化局授予“优秀青年演员”称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委员会授予福建省京剧团《真假美猴王》剧组“新长征突击队”称号。
  12月,福建省京剧团《真假美猴王》剧组在省人民剧场举行6场义演,各界人士赞助人民币近5万元,捐献给省儿童基金会。
  1982年
  5月14日,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与《新亭泪》获首届(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6月21日,福建省地方剧种史首次学术讨论会在福州召开。
  7月25日,福建省首次戏剧评论座谈会在福州举行。
  8月25日,芗剧演员陈玛玲(台籍),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8月31日,福建省庶民戏(四平戏)历史讨论会在屏南县召开。北京、广东、江西、浙江、安徽以及福建的戏曲史专家与演出人员共90多人参加。
  11月6日,省文化艺术界举办闽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郑奕奏艺术生活70周年庆贺活动。
  1983年
  3月27日,福建省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京剧《真假美猴王》,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
  4月15日,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在福州举行。
  5月上旬,漳州市芗剧团应邀首次赴新加坡演出《三家福》、《加令记》、《李三娘》等剧目。
  7月1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就剧团改革等问题,给福建省京剧团副团长黄大为写了关于剧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复信。
  7月1~7日,福建省首次戏曲音乐学术讨论会在福州举行。
  9月,福建首届戏曲演员音乐讲习班在福州开办。
  11月1日,《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委会成立。
  12月15~27日,福建省文化局在福州举行福建省首届农村业余剧团调演。
  1984年
  5月23日,福建省文化厅成立福建省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有10个戏曲剧团为首批团体会员。
  6月6日,中国剧作家协会在福州举行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授奖大会。高甲戏《凤冠梦》、闽剧《魂断燕山》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6月,龙岩县万安乡环坑村发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闽西汉剧抄本上百个。
  9月9日,福州闽剧院一团一行55人赴香港、新加坡演出《珍珠塔》、《林则徐充军》等剧目。
  10月,省和晋江地区文化界有关单位,联合举行梨园戏名鼓师林时枨从艺80周年庆贺活动。
  11月20日,泉州高甲戏剧团赴菲律宾演出《连升三级》、《大闹花府》等剧目。
  12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等一行来闽视察工作,在泉州观看梨园戏《李亚仙》。
  12月底,省内部分中青年剧作者,在福州发起组织“武夷剧作社”。
  1985年
  2月27日,安溪县高甲戏剧团晋京演出《凤冠梦》。
  5月26日,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剧协在福州联合举行省第16届戏剧会演。
  6月,业余作者创作的高甲小戏《竹杠桥》、《晚成求婚》、《争牛》获全国首届农村业余戏剧创作奖。
  8月25日,为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福州闽剧院一团赴京演出新编历史剧《林则徐充军》。
  11月11~14日,省剧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举行,选举柯子铭为省剧协第三届主席,陈贻亮、叶洪威、郑怀兴、胡奇明为副主席,林明为秘书长。陈仁鉴、尹桂芳为顾问。
  11月下旬,莆田县莆仙戏一团编演的《秋凤辞》,在北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12月21~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省戏曲研究所,在漳州联合主办全国戏曲音乐讨论会。
  12月底,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传统戏《李亚仙》、现代戏《枫林晚》和4出传统折子戏。
  1986年
  1月21日,厦门市高甲戏剧团应菲律宾钱江联合会的邀请,赴马尼拉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民间文艺交流演出。
  3月17日,福清县闽剧团应新加坡国家剧场邀请,到新加坡演出。
  5月16日,福建省剧协在福州举行闽剧名老艺人联合演出首演式暨闽剧老艺人之家成立大会。
  6月27日,莆仙戏《秋风辞》和《鸭子丑小传》获(1984~1985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9月3日,安溪县高甲戏剧团应邀赴新加坡演出《凤冠梦》等剧目。
  9月16~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分会戏曲音乐委员会和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在崇安县联合举办全国戏曲声乐学术讨论会。
  10月20日,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菲律宾马尼拉演出一个月。
  11月中旬,郑怀兴获奖剧作专题展览演出在北京举行。仙游县鲤声剧团为首都观众演出郑怀兴的新编历史剧《新亭泪》、《晋宫寒月》和现代喜剧《鸭子丑小传》。中国剧协创作委员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还在京举行郑怀兴剧作研讨会。
  1987年
  3月底,英国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龙彼得先生,来闽调查研究闽南地方戏曲。
  4月29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联合举办全省越剧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揭晓,王君安等15人获奖。
  6月,越剧《溜冰场上》舞美作品,参加在布拉格举办的国际舞美展览。
  7月18日,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省第17届戏剧展览演出活动,在全省9个地市18个展演点开始进行,8月31日结束。
  10月30日,应日本那霸市市长亲泊康晴邀请,以福州市副市长林勤为团长的福州市文化友好团,率领福州闽剧院一团赴日演出新编历史故事剧《蔡夫人》。
  11月,福建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在福州举办省首期戏曲专业剧团团长培训班,至12月结束。
  12月28日,由《福建戏剧》等主办的首届华东戏剧期刊“田汉戏剧奖”授奖大会在福州举行。1986年度《福建戏剧》发表的闽剧《遗恨姑苏台》、梅林戏《贬官记》和评论文章《寻求现代生活的穿透力》、《史剧创作的当代意识》等获奖。
  12月,福建省剧协举办首届水仙花演员奖、剧本奖评选活动。
  1988年
  3月24日,福建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主办的省首期戏曲演员表演培训班开学。
  4月8~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南戏学术讨论会,先后在莆田、仙游、泉州举行。
  6月底,梨园戏《节妇吟》(王仁杰编剧)获(1986~1987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10月8~16日,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
  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工作首届表彰会议上,《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部被授予先进集体奖状,编委会主编柯子铭、副主编林庆熙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11月上旬,省剧协名誉主席郑奕奏等5人当选为全国第五次文代会代表,省剧协主席柯子铭等3人赴京出席会议。
  11月28日,梨园戏《节妇吟》晋京,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各省市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戏剧节。
  12月30日,省艺术研究所与省戏曲研究所统一建制,称福建省艺术研究所。
  1989年
  1月20日,福建民间剧团研究会成立。
  8月21日,闽西汉剧表演艺术家邓玉璇,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南洋客属总会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10月18~29日,日本国富山大学副教授矶部彰、东北大学副教授市来津由彦与高冈短期大学专任讲师矶部佑子3人,来闽考察地方戏曲。
  12月20~27日,华东片第二次艺术档案协作会在闽举行期间,省文化厅在莆田举办福建古剧本陈列展览。
  1990年
  2月,首届闽台地方戏曲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7月4日,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剧协、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福州市文化局、福建闽剧老艺人之家,在福州联合举办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从艺80年庆贺会。
  9月13~19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部分演员、剧作者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主席林蒂尼先生邀请,赴意大利参加该文学奖颁奖仪式并进行演出活动。
  10月中旬,福州闽剧院红旗闽剧团等,应日本长崎市本岛市长邀请,为庆祝福州与长崎建立友好城市10周年、长崎市旅游博览会开幕,作访问演出。
  10月19~31日,省文化厅在福州主办省第18届戏剧会演。
  10月25日,省文化厅在福州举行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建所30周年暨陈仁鉴从事戏剧艺术活动50年、陈贻亮从事戏剧艺术活动55年庆贺会。
  10月26日,闽剧老艺人之家组织部分老艺人与来榕探亲的台湾“三山剧社”10多位同仁,在福州召开海峡两岸戏剧艺术交流座谈会。
  12月12~18日,获第五届(1988~1989年)全国优秀剧本奖的闽剧《天鹅宴》,应中国剧协邀请晋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
  1991年
  3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文化厅、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莆田两地举行。
  3月,仙游县成立南戏表演班,学员们系统学习莆仙戏《刘知远》等南戏剧目的表演艺术,文化部部长周巍峙、省委书记项南亲临指导。
  5月2日晚,云霄县潮剧团在广东汕头市达濠演出时,该地区发生大火,演职员们从大火中救出50多个老人与小孩,剧团和个人的财产受到很大损失。剧团离开时,当地领导和群众赠送一面“雷锋精神,舍己救人”锦旗。
  5月21~29日,漳州市芗剧团编演的芗剧《戏魂》,在扬州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创作奖等多项奖誉。
  6月底,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宣传部主办的“向建党七十周年献礼”优秀文艺作品征文奖揭晓。京剧《山花》、歌仔戏《侨女英魂》获奖,《福建艺术》编辑部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7月1~9日,省京剧团《山花》剧组,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献礼演出。
  7月,闽剧《天鹅宴》获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文华新剧目大奖”,作者陈道贵、演员林友泉,分别获“文华”编剧奖与演员奖。
  10月中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与福州闽剧院一团导演江东生分别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与个人,并赴京出席全国文化系统表彰大会。
  12月22~23日,福建省剧协和漳州电视台在漳州联合举办福建省“水仙花”戏剧知识电视竞赛,福州市代表队等获奖。
  12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曾静萍,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获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委员会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仙游县莆仙戏剧作家郑怀兴,被评为国家优秀专家。
  1992年
  1月中旬,应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古田县闽剧团在北京吉祥戏院为首都观众演出现代闽剧《野草情》。
  3月初,福建省文化厅召开部分剧团团长座谈会,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讨论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问题。
  4月下旬,京剧《山花》、芗剧《戏魂》荣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山花》编剧陈欣欣,《戏魂》编剧杨联源、方朝晖获“文华剧作奖”,芗剧演员郑秀琴获“文华表演奖”。
  5月10日,文化部艺术局、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文化局在泉州联合主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南方片)。参加展演的有8省18个剧团的戏剧艺术工作者。本省参加展演的梨园戏《节妇吟》、梅林戏《贬官记》获多项奖誉。
  5月27日,省文化厅、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联合为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举行从艺80周年庆贺会。
  5月底,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京剧《山花》获奖,芗剧《戏魂》获提名。
  7月,福建省京剧团陈欣欣编剧的京剧《山花》,福州市吴永艺、陶闽榕编剧的闽剧《丹青魂》,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1990~1991年)全国优秀剧本评选中获奖。
  9月3日,福州闽剧院一团《丹青魂》剧组赴京参加“第6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剧目展演活动。9月10日颁奖,吴永艺、陈欣欣等获奖作者受到嘉奖。
  10月5~6日,福建省剧协第四次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75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选举邹维之为第四届剧协主席,王仁杰、叶洪威、陈志亮、林明、郑怀兴、胡奇明为副主席,林明兼秘书长。聘请郑奕奏为名誉主席,柯子铭、陈贻亮为顾问。
  10月中旬,在中国戏曲音乐国际学术讨论会暨首届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颁奖仪式上,高鸣(与人合作)为越剧《红楼梦》作曲,荣获“孔三传”奖音乐创作优秀奖。
  10月15~20日,’92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创作年会在福建召开。剧协负责人、剧作家与理论家共70余人出席,本届年会主题为“戏剧创作的新思考”。
  10月底,福鼎县越剧团编演的儿童剧《孩子剧团》,经福建省文化厅推荐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教委等6单位联合举办的1992年全国儿童戏剧调演(录像),获剧目一等奖、编剧奖(编剧林种)、导演奖(导演缪芝莲、温怀平)、舞美设计奖(舞美设计华山、陈生)和3个演员奖(吴丹萍、谢仁春、储水平)。
  11月2日,福州市台属联谊会成立榕嘉闽剧社。该社由台湾嘉义市回榕定居的台胞及其家属组成,邀请福州闽剧退休老艺人参加指导,排演了《甘国宝》、《苏百万讨亲》、《灯马开花》、《凤还巢》等传统剧目。
  1993年
  1月4日,省文化厅、省剧协等联合主办“全国部分‘梅花奖’演员展演”活动。来自上海等7个省市7个剧种的8名“梅花奖”得主和特邀的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后在福州、泉州、厦门三地进行8场演出和艺术交流座谈会,至中旬结束。
  3月,漳州市芗剧团演员郑秀琴当选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编剧王仁杰、漳州市木偶戏剧团台胞陈锦堂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
  4月上旬,文化部第3届“文华奖”在北京揭晓,福州闽剧院一团的《丹青魂》获“文华新剧目奖”。
  18~21日,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流派艺术展演,在浙江新昌举行。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等剧团的著名演员演出了尹派代表剧目(片断)。省芳华越剧团王君安、李敏、董绘演出的《玉蜻蜓》、《哭灵》受到好评。
  5月1日、2日晚,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新编历史剧《大河谣》剧组,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演出;5月5日,剧组应中央办公厅邀请进中南海礼堂演出,受到有关领导和首都观众的好评。
  5月8日,福州闽剧院一团演员陈乃春获第10届“梅花奖”。
  5月20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儿童戏剧评奖优秀剧目展演,福鼎县越剧团儿童剧《孩子剧团》剧组晋京演出。
  5月23日,中国剧协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在福州联合主办第3届中国戏剧节。来自全国11个剧种的戏剧团体,演出14台特色不同的剧目。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玉蜻蜓》、福州闽剧院一团的《拜石记》、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的《御前侍医》参加演出,受到好评,获得多项奖誉,戏剧节于6月2日结束。
  6月19日,福建省委宣传部举行“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颁奖会,闽剧《丹青魂》获中宣部文艺局“五个一工程荣誉提名”。
  9月下旬,文化部在成都举办全国地方戏曲会演(南方片),泉州高甲戏剧团演出《大河谣》,获优秀剧目奖,许一纬获优秀编剧奖,张仁获优秀导演奖,蔡友辉、吴地四获优秀表演奖,陈靖萍、柯荣湘获表演奖。并获舞台美术、灯光、服装设计奖。
  11月23~24日,应文化部艺术局、中国剧协艺术委员会等邀请,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御前侍医》剧组晋京展演,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和首都观众的好评。
  11月30日,文化部在北戴河召开全国“梨园杯”现代戏教学剧目展演比赛暨理论研讨会。福建艺校莆田戏曲班的现代小戏《拣金链》,获优秀剧目提名奖,学员梁向东获优秀表演奖;漳州市芗剧班的现代戏《卖肉粽与卖豆浆》获演出奖。
  12月18~28日,’93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省第17届戏剧会演在福州举行。台湾地区参加演出的有荣兴客家采茶剧团的采茶戏《婆媳风云》和《十送金钗》、《上山采茶》、《粜酒》、《桃花过渡》等小戏,一心歌仔戏剧团的歌仔戏《戏看生死关》参加演出。这是台湾戏剧团体第一次在大陆正式演出的大戏与小戏。
  12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福建省京剧团献演经修改排练的《雷锋之歌》,该剧在各地演出300多场,受到大、中、小学学生的热烈欢迎。
  12月,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4年
  2月,福建省文化厅表彰一批获大奖的剧(节)目。有在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的福州闽剧院一团的闽剧《拜石记》、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越剧《玉蜻蜓》,在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上获优秀剧目奖的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高甲戏《大河谣》等一批剧目。
  3月26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一行45人,由市剧协主席陈耕带领,赴台湾演出。
  4月5日,“文华奖”在北京揭晓。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大河谣》获“文华大奖”,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玉蜻蜓》获“文华新剧目奖”,《大河谣》编剧许一纬获“文华剧作奖”,《玉蜻蜓》舞美设计陈子南、熊长羚获“文华舞台美术设计奖”,蔡友辉、王君安获“文华表演奖”。
  5月25日,应台北华榕音乐有限公司邀请,福州市文化局局长马国防率领福州闽剧院一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个月的演出活动。
  5月,福州市文化局与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联合举办“榕城杯”优秀戏曲剧本大奖赛全国征稿活动。
  7月,中宣部1993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和入选作品奖在北京揭晓。高甲戏《大河谣》(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编演)等获入选作品奖,福鼎县越剧团编演的越剧《孩子剧团》列为“荣誉提名”剧作。
  8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召开大会,表彰福建省1993年度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的作品和荣获第四届“文华奖”的剧目,有高甲戏《大河谣》,越剧《孩子剧团》、《玉蜻蜓》等。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在会上还表彰福建省文化厅组织创作做出的成绩。
  10月下旬,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南安市高甲戏剧团晋京演出历史剧《大汉魂》,受到北京观众的好评。
  11月中旬,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国剧协邀请晋京,为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大会演出《董生与李氏》(王仁杰编剧,该剧荣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12月7日上午,福建省文化厅在福州举行《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纂工作表彰会,表彰10个先进单位和55名先进工作者。
  12月18~19日,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演出,由上海市戏曲学校福建班的’92级学员担纲,演出梅派代表作《天女散花》等,受到好评。
  1995年
  2月中旬,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在厦门召开歌仔戏学术研讨会,闽、台一批歌仔戏(芗剧)研究专家参加会议。
  3月23日,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揭晓,获特别荣誉奖的戏曲作品有: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的《大河谣》、福州闽剧院一团的《天鹅宴》、福建省京剧团的《山花》;获一等奖的戏曲作品有: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董生与李氏》、漳州市芗剧团的《戏魂》;获二等奖的戏曲作品有:浦城县赣剧团的《丹桂情》、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玉蜻蜓》、福鼎县越剧团的《孩子剧团》、古田县闽剧团的《红罗衫》;获三等奖的戏曲作品有:泰宁县梅林戏剧团的《贬官记》、福州闽剧院红旗闽剧团的《御前侍医》等。
  4月中旬,“文华奖”获奖剧目、省芳华越剧团演出的《玉蜻蜓》,晋京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演出,受到好评。
  5月3日,福建省财政厅与省文化厅发出通知,决定在省属院团中实行“定演出场次、定演出收入、定多种经营收入和财政补贴挂钩”办法,以支持省属6个院、团的改革。5月5日,福建省文化厅与6个院、团签订责任书。
  5月16日,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第五届“文华奖”颁奖大会。南安市高甲戏《大汉魂》,获“文华新剧目奖”,吕忠文获“文华导演奖”,福建省文化厅获“文华组织奖”。
  5月19日,福州市文化局和中国剧协《剧本》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榕城杯”全国优秀戏曲剧本大奖赛在福州揭晓。新编历史剧《告老尚书》、现代戏《续弦记》等9个剧本获优秀剧本奖,现代戏《金菩萨》等17个剧本获入围剧本奖。
  5月,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陈宇尊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泉州一级戏剧编剧许一纬获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福州闽剧院一团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6月下旬,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现代戏剧本征文评奖活动揭晓。福建省现代戏剧本征文评奖委员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0个剧本,获奖戏曲剧目有芗剧《侨乡轶事》等。
  9月19日,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勋安率福建省京剧团一行25人,赴日本作为期两个月的演出。
  9月下旬,由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和福建省歌舞剧院优秀演员组成的福建艺术团一行50人,应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特区省政府社会福利活动统筹机构的邀请,赴印尼演出。
  10月18~21日,陈世雄、陈耕等8位学者应邀前往台湾参加首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究会。
  10月20日,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戏剧研究所、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联合举行高甲戏剧种艺术研讨会。
  11月下旬,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安溪县高甲戏剧团新编古装喜剧《玉珠串》晋京演出。
  12月28日,漳州市成立芗剧(歌仔戏)艺术中心,并举行《锦歌与芗剧》、《芗剧与歌仔戏》、《芗剧艺术教育》等5个专题艺术座谈会。艺术中心从事征集、保存、整理、出版芗剧(歌仔戏)珍贵的艺术资料。
  1996年
  1月26日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福州市文化局,在福州联合举办祝贺闽剧老艺人之家成立10周年暨表彰八秩著名闽剧艺术家演出活动。晚会上,师徒八代同台演出。
  1月27日,举行表彰八秩著名闽剧艺术家座谈会,表彰黄荫雾、林务夏、唐秀山等18位80岁以上高龄的闽剧艺术家。
  1月29日,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吴凤章率领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送戏下乡,到福清市后巷村演出。
  3月4日晚,漳州市芗剧团名誉团长郑秀琴出席全国八届四次人大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接见时为郑秀琴签名留念。
  5月7~11日,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柯子铭,应邀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96东方戏剧展暨学术研讨会。
  5月中旬,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奖”评选揭晓,高甲戏《玉珠串》获“文华新剧目奖”,诸葛辂获“文华剧作奖”,吕忠文获“文华导演奖”,杨振川(饰丁四)获“文华表演奖”。
  7月1日,以福州闽剧院红旗闽剧团为主的福州艺术团,携带《钓金龟》、《美猴王》、《长绸舞》等戏曲、舞蹈节目,代表中国参加在法国举行的第34届比利牛斯国际民间艺术节。
  9月中旬,文化部艺术局、浙江省文化厅等在嵊州市举办纪念越剧诞生90周年庆贺活动。福建省芳华越剧团青年演员前往参加为庆贺活动举办的“日发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熊菲获一等奖,杜丽宾获二等奖,李好、吴敏飞获三等奖。
  9月下旬,中宣部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奖揭晓,其中福建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编演的《玉珠串》入选。
  9月27日、29日晚,福建省京剧团、福建省京剧之友联谊会等,分别在华侨大厦和福州大戏院举办两台京剧晚会。梅兰芳金奖、梅花奖得主邓沐伟、杨乃彭等天津、北京京剧名家作演出。
  9月29日,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在全省9个地、市举行,有31台创作剧目参演,会演于11月9日结束。
  10月19~2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泉州市文化局联合在泉州召开’96中国泉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台湾、福建以及英国等戏曲研究家和有关领导共70多人出席会议。
  10月20日,省、泉州市、晋江市有关部门联合在晋江市举行高甲戏表演艺术家“闽南第一丑”柯贤溪从艺80周年暨九秩华诞庆祝活动。
  11月8~17日,龙岩地区汉剧团、龙岩山歌剧团和龙岩地区艺术学校等,应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邀请,组成闽西客家艺术团,随同闽西客家联谊会参加第1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代表团,到新加坡演出7场。
  12月中旬,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评奖揭晓,高甲戏《金魁星》等剧目获得奖誉。
  1997年
  1月12日晚,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在北京人民剧场献演古装闽剧《贬官记》。
  2月11~25日,台湾历史文学学会会长曾永义教授率领闽台相关剧种调查团一行14人,在漳州、莆田、泉州、龙岩等地,考察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闽西汉剧、潮剧等剧种艺术与历史沿革。
  5月27~29日,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厦门中华文化联谊会、漳州歌仔戏艺术中心和台北现代戏曲文教协会联合举办的’97歌仔戏创作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本月,《贬官记》获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李学忠、孔小富、李扬辉获“文华导演奖”,黄愿亭获“文华表演奖”。
  8月9~11日,“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
  9月2日,闽剧《贬官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0月20日,福建省文化厅成立集成志书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吴凤章任组长,郭勋安、柯子铭(常务)、袁荣生任副组长,钟天骥、颜克慎任办公室正、副主任,具体领导志书编纂工作。
  10月,台北戏剧艺术团来到泉州,交流泉、台两地戏剧文化。
  11月11日,福建召开“五个一工程”工作暨表彰大会,闽剧《贬官记》等受到嘉奖。
  12月1~11日,’97福建剧展在北京举行。全省450多名戏剧工作者分批进京,演出高甲戏《金魁星》、闽剧《凤凰蛋》、芗剧《保婴记》、闽西汉剧《俏俏嫂》等剧目。
  12月30日,福建省文化厅集成志书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举行《合约书》签订仪式。福建省文化厅厅长、厅集成志书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凤章,分别同《福建省志·戏曲志》等5部集成志书的主编、常务副主编签订合约书。《福建省志·戏曲志》主编刘湘如在合约书上签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9-17 20:34 , Processed in 0.1377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