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文名注册 登录
福建闽剧网 返回首页

剧团二伯的个人空间 http://fjminju.org/?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王仁杰剧作学术研讨会 显中国气派梨园特色

热度 1已有 1944 次阅读2012-11-20 15:11 |

  王仁杰剧作学术研讨会现场 


  编者按:王仁杰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创作了《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20多个剧本,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多项殊荣,对福建梨园戏及其他剧种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12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福建省文联、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剧协、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泉州市文广新局、泉州市戏剧研究所、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承办的“王仁杰剧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王仁杰的戏剧创作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福州、厦门、泉州、武汉及香港等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限于篇幅,这里选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整理改编传统戏,弥补空白

  薛若琳(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有两点感悟。第一,一出戏的成败,剧本是基础。剧本创作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像《董生与李氏》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去很好地品味和研究。一出戏具备了学术性,它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健康。第二,现在我们的现代戏创作比较多,新编历史剧也比较多,这是非常好的势头,但是整理改编传统戏比较少。王仁杰剧作主要集中在整理改编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新编的古代戏,在这方面成就卓著,弥补了戏剧创作方面很多空白,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借鉴和学习。

  编剧、演员、评论家互相促进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

  王仁杰是内心充满了自由和激情的剧作家,这是我的直接的感受。研讨剧作家王仁杰,马上就会想到主演曾静萍、评论家王评章。编剧、演员、评论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也就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优秀剧目,成就了一个剧种的繁荣发展。2011年中国剧协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已经开始拍摄王仁杰的《董生与李氏》、《节妇吟》两个戏。福建尤其是闽南有着特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条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传统戏曲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不仅自古出文人,当代剧作家包括演员也都很有文化气。

  提升福建戏剧整体水平

  范碧云(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福建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新时期以来,八闽戏剧以深邃的哲理思辨和浓郁的诗意表达,创作演出了一批享有盛誉的优秀剧目,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家,王仁杰就是福建剧作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代表,是福建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也是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福建的实力派剧作家之一。举办王仁杰剧作学术研讨会,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的发展,相信也会激励福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提升福建戏剧整体水平,为福建文艺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泉州文化事业更好发展

  付朝阳(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仁杰是我国当代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也是泉州戏曲文化的领军人物,他以数十年的时光潜心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剧目,先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文华奖等重要荣誉。王仁杰先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泉州优秀的戏曲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泉州艺术创作。这次研讨会的举办既是对仁杰老师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泉州文化发展的重视和推动,我们将通过这次研讨会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弘扬泉州的传统文化,推动泉州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泉州的文化建设。

  加强对剧作家的研究

  刘厚生(中国剧协顾问)

  福建出现了许多剧作家,写出了通俗易懂又非常动人的戏,出现了一个剧作家的族群,这一点值得我们全国各地来研究。

  王仁杰是全面的奇才,他的作品涉及了多个剧种,但是最突出的两点,一个是他善于创作妇女形象,特别是古代的妇女形象——普通的妇女形象。《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可以流传永久、流传全国。另一方面我觉得他也很善于整理传统的、古典的、经典的作品,这里有一个对比,就是他自己原创的东西都有他个人的特性、个人的性格、个人的思想,有他自己独特的创造。但是,他在改编传统的古典作品的时候,又总是把自己尽量隐藏下去,而对传统经典作品高度尊重。许多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应该学习王仁杰同志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把戏曲看成“道”

  王仁杰(著名剧作家)

  我虽然写戏写了三四十部,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戏有好评,有的戏也有人骂,所以我感到非常惭愧,老是呆在小地方,守着一个小剧种,就是南戏活化石梨园戏。

  也有人批评我都是写小人物、小故事,我没有那个能力写大人物大故事,最后就变成“小心眼”——怕身边的梨园戏消亡,便经常在剧团那里“干政”,曾静萍倒是尊重我。我把戏曲以及这些剧种看成“道”,希望能够维护它,生怕人家损害它,生怕剧种走了样。我40岁才搞戏曲,搞出几台戏也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处于中间层次,也没有什么经验可总结,所以希望大家对我多批评,向大家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承古启今、自成一家

  王蕴明(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

  我发言的题目是“承古启今、自成一家”,分几点来谈。首先是王仁杰的文人悲悯情怀。仁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人,他身上比较多或者很多地继承了传统文人的一些操行、操守、志向。他的文人情怀在当代的剧作家里表现得相当充分。再谈谈他的剧作的风格,可以叫“四大”。第一是大作家,这是有共识的。第二是大气度,什么叫大气度呢?他守护一个小剧种,呆在小地方,是被一些人看不起的,而他不以为然,坚持来做,这是需要有气度的。因为他有大气度,他把小剧种做成大气象,从而他将来可能大有作为。

  不遗余力提携晚辈

  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

  第一个感受,王仁杰先生是一个对传统充满着敬仰、敬畏之心的人,他的剧作充满着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而且我觉得最难得的一点,是他总以自己的特有的明智赋予传统戏曲以时代的质感。第二点,他是一个淡薄名利、为人处事非常谦卑的人。有很多地方慕名求王仁杰老师写作品,但是他对报酬只字不提,他觉得剧作家为院团写作是一种责任。王仁杰先生又是一个不遗余力提携晚辈、后进的人,不仅仅是对我,据我所知,对全国各地的慕名而来的文学青年,他都给予了提携、鼓励。

  对传统的敬畏

  郭启宏(北京市文联副主席)

  仁杰对传统的敬畏,我是很赞同的,如果没有敬畏传统,就不可能认识传统,也不可能创造,这道理似乎简单,但是好多人并不明白。一些人奉行所谓“先锋”“解构”,但未必懂得什么叫传统。还有一种论调是“你说东我偏说西”,这是蔑视传统,不是尊重传统。这方面仁杰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不可多得的“阳春白雪”

  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梨园戏、曾静萍、王仁杰、王评章的结合叫做“四位一体”,是当代剧院的一道奇观。王评章说王仁杰是福建剧团最优雅的古典诗人。王仁杰的优雅包含着深深的忧虑,他的作品风格是古典的,但是他的艺术精神不是复古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返古中求开新”。王仁杰作品的古典,首先是根源于剧种性,就是梨园戏,同时剧作家又有高度的古典思维修养,两者不可缺一。关于剧种性问题,即强调戏曲创作要求剧种意识。王仁杰作品真是剧种化的剧本,他有一个可贵的心态,不是去改造梨园戏,是以朝拜的情怀,虔诚地沉浸在梨园戏当中。王仁杰有对中国戏曲许多本质特征的全方位的继承和发扬。一是他特别善于情节的大线条勾勒,又不简单化。二是对于“空”的空间运用,使得演员能够充分表演。第三,他特别强化游戏精神和对科范的创造性运用。王仁杰的古典化作品是“阳春白雪”,不可多得,是现在戏曲的多样化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

  保卫剧种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仁杰是一个大剧作家,他的作品使梨园戏这个剧种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同时,王仁杰的影响不止在梨园戏,他对戏曲、对剧种深刻和独到的理解,使他影响了福建的戏曲界,给福建的戏曲开出了一个新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保卫戏曲的特性、保卫剧种特性,他教会了我们怎么深入到剧种当中去,所以使我们更加辩证地调整了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使福建戏剧在自身扎实稳步发展方面多了一份信心。

  给演员留空间

  梁谷音(上海昆剧团一级演员)

  我曾写《“似闻才郎声声吟”——看节妇吟致王仁杰》,由于这篇文章,我跟王仁杰成了20年的好朋友。王仁杰的戏给演员很多的空间,我觉得演他的戏很难,但是又不难,因为他没有给你干扰,让你尽情发挥,这就是真正的剧作家。如果台上时时刻刻感觉到“这是王仁杰的内容,这是王仁杰的词”,却忘了一个演员的表演,那这个剧作家的作品就不成功。后来我演了王仁杰的《琵琶行》,这台戏在德国演出时,德国人说“这是传统的昆曲”“真正的昆曲”。我非常幸运。

  非主流女性的书写

  刘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所长)

  王仁杰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以非主流女性居多,剧作者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既具有中国艺术传统此类女性角色形象的因子,也有西方戏剧强调的人性。比如,《节妇吟》对严氏的塑造,其实既混合着现代剧对情与欲的大胆表现,也夹杂着传统文化中女性节烈思想对女性行为的约束力的深入思考。《董生与李氏》也是一出寡妇戏,只是这出戏没有悲情,而是充满喜剧色彩,这出戏实际上融合着中国社会的民间趣味,却又通过文人的雅化而达成了艺术的审美升华,精致的戏文、风趣的对白使此戏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王仁杰的戏曲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在这类非主流女性角色上。

  心理描写特别细腻

  孙立川(香港艺术评论家)

  看仁杰的戏《节妇吟》,我突然悟出了一条道理,就是中国戏曲心理描写并不怯场。王仁杰写心理戏、心理活动,尤其是写女性的心理活动,写得特别细腻,特别杰出。我觉得他的作品如果拿到国外去演,国外的那些戏剧家也会欣赏。

  既古典又现代、灵动

  卢昂(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

  如果没有《董生与李氏》、《节妇吟》两个戏的合作,就不能够让我深切领会梨园戏的价值与魅力。仁杰先生的剧作给我的感觉,就是把传统带进现代,他的整个戏曲语言是充满古典的韵文,但是他表现出的人物都是非常现代、灵动的,有他强烈的个人体验。而且他的剧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追求外部动作情节的复杂或者所谓的戏剧性,而特别强调人物内在的人性的跌宕与澎湃。情节、故事看着不是那么离奇、传奇,但是人性的澎湃、跌宕,恰恰能抓住观众。他的剧作里头,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情与理、欲望跟伦理道德挣扎的这种戏,真正的戏剧性在于人物内心的这种矛盾。

  坚守是定力也是智慧

  崔伟(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

  我在30年前就认识王仁杰,他对戏曲的坚守既是他的定力,也是他的智慧。就作品而言,他紧盯中年妇女和残破家庭,将艺术的快感建立在剧中人的苦痛之上,这也是他写题材、写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的基础。在作品中,以“狡猾”、智慧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王仁杰作品的成功除了内容题材开掘、美学精神、时代精神、古典精神都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是探讨我们戏曲艺术本体规律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作品和搬演剧种的高度的契合。他以古典精神的坚守,给我们带来一种别样的欣赏的喜悦。

  剧作家的是非感和幽默感

  王安葵(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西方有句话说“愤怒出诗人”,中国也是向来强调作家、诗人要有强烈的爱憎,我读了仁杰的很多作品,特别是《董生与李氏》之后,感悟到一点:剧作家的是非感特别重要,同时也应该具有幽默感。仁杰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除了他有强烈的感情、鲜明的爱憎,也就是很深刻、鲜明的是非感之外,也有很强的幽默感。这是我们当代剧作家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或者说文化素质。比如《董生与李氏》里的董生,他受了员外的嘱托,在很崇高的幌子下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做鸡鸣狗盗之事。但实际上,他又很正大。作家采取了一种很幽默的态度来写这个人物,所以这个作品才这么耐看、耐读。这样,作品的韵味就更为浓厚。

  戏曲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陆文虎(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

  王仁杰是一位有名士风度的江南才子,他的剧作纯粹、典雅、诗意盎然、富有味道。他自己曾说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想成为普希金那样的诗人,但后来看了一出戏,让他大受感动,从此就对戏曲感兴趣了。他讲到自己写戏只写七分,另外的三分留给音乐、导演和演员再创作。仁杰先生的低调成就了他,他越是这样低调,给其他人留下创作的空间,人家就越尊重他,这戏就非常成功。仁杰先生的修养深厚,他不仅熟读了各种文学经典以及正史著作,还广泛阅读野史轶闻、笔记小说。他用自己的创作给灿烂的中国戏曲创造了新的辉煌,增添了新的光彩。

  高明的戏曲文学家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把王仁杰称作文学家,是从文学的两个最普及的定义出发的。一个定义是文学是人学。王仁杰剧作塑造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建立了一个绚丽的活生生的人物画廊。他作品中人物最成功的是女性形象,他写的女性形象当中又以寡妇形象为多,有人戏称他是“三寡”作家。王仁杰爱写女性,写她们的性、情、欲望、追求,写她们顺理成章的传统生活,又写她们不安分的破格行为。他笔下的女性,一切行动都顺乎自然,所以合情合理。无论是严肃的描摹,还是幽默的调侃,都能充分体现一个多情的艺术家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另一个定义是文学是语言艺术。高明的剧本应该是剧诗,唱词念白都应该是诗。和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艺术是结为一体的,它在为舞台表演艺术提供文学支撑,为整部戏剧提供精神支撑。现在剧本有好几种,有的案头可读,但是演起来很难;有的台上好看,可案头读起来毫无味道。理想的剧本是,既可以奏之场上,是“场上之曲”,又可以作为案头阅读,是可以做文学欣赏的“案上之曲”。王仁杰的剧本大体上是属于这一种。

  有他写本子是一种幸运

  曾静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一级演员)

  我演了王仁杰先生担纲编剧的几部戏。看他的剧本,在字里行间都感觉到韵腔。梨园戏是“一句曲一步科”的,对于我们来讲,哪怕在一个字或是一个曲中,我们都会产生很多肢体程式的联想。比如,新版《节妇吟》第二场中,王仁杰写道:“残灯明灭枕头齐,暗镜姑息滋味,又添临别新愁,正是未出门此心先碎,十年已不丹青愧,情急哪顾得描红点翠,红花信手鬓边插,又怎知花开花落何时慰?”我看到“情急”的“急”字,就觉得这一定是一个拉腔。类似的这种情况很多,我们看到他的字句马上就会想到演员的程式动作。我想这正是因为王老师对以前的传统戏太熟了,他对传统的尊重是一种自觉,他的戏留给我们演员的空间特别足。有他给我们写本子,对梨园戏发展来说是一种幸运。

  取法传统,顾及当代

  曲润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王仁杰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他史、诗、文、赋、词、曲烂熟于心,尽为写戏所用,顺手拈来,得体惬意。他的剧本是典型的“剧诗”。如《蔡文姬》,是忠实地依据《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写的,把蔡文姬的诗融会于他的剧作,融得恰到好处。他还是一位正宗的书法家。他注重人文关怀,尤其关怀文人。他从历史取材,从古典文学取材,他笔下的人物身上都具有浓厚的文气,如唐琬、倩娘、蔡文姬、陈仲子、董四畏。他取法传统,顾及当代,他熟读古典诗词、元杂剧、明清传奇,并且对之心存敬畏,绝不敢随意砍杀、“脱胎换骨”。他把表演的主动权给了演员。这似乎与某些“工程”戏、“政绩”戏、“名片”戏不合,却是货真价实的戏曲。

  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化”

  吴新斌(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仁杰先生是一位极具文人气质的剧作家,又是一个彻底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化之人。他在传统戏曲里体认和体悟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而且可能被重新召回的美丽。他在一桌二椅单纯中读出戏曲精湛博大的表演艺术,读出传统或古典戏曲里的永恒神韵和独特情思。他试图找回古典戏曲的那份穿越时光永世不老的艺术精神,打通古典艺术与现代人的那份隔膜与疏离。这一切均缘于他对传统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其书斋名为“三畏斋”,想必还包含敬畏古人抑或敬畏传统之意。

  剧本赋予的舞台行动性

  单跃进(上海京剧院常务副院长)

  王仁杰是那么古典,但实际上他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要表达的并不是一种陈旧的东西。虽然他的作品中充满着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文化符号,但他站在今天的角度,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所开创。他的作品几乎没有惊奇突变、平地起风雷,没有生拉硬扯,不做戏却处处有戏。他的剧本语言是有动作性、画面感的。从编剧的技术层面上来讲,王仁杰作品是给我们这些欣赏者留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从舞台行动这方面,他是怎样规范的,如何引导舞台上人的流动和节奏感,以及他如何以人物心理的刻画、描写取胜,比如《董生与李氏》中董生有人物心理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都是在一种涓涓流水中完成的。剧本赋予的这种舞台行动性真的难以捉摸。

  擅写戏曲心理剧

  陈世雄(厦门大学教授)

  《董生与李氏》很有看头,特别是它对心理的描写十分细腻。比如说董生在墙上看李氏赏月的那种情况,胡乱猜想她是否在跟什么人约会,还心生妒忌,所以下决心进去院中。这一系列的细节动作非常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我觉得完全可以和世界名剧的心理描写相比。建议把《董生与李氏》推向世界。只要把它的规定情境交代清楚了,观众不用听甚至不看字幕,都能看得懂表演。比如董生和李氏两人隔着墙、门的那段舞蹈非常精彩,甚至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戏曲的双人舞的姿态来演出。

  剧作家对剧种传承的重要性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所长)

  我从王仁杰的剧作对梨园戏传承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谈。如果梨园戏没有像王仁杰这样的剧作家,没有像曾静萍这样的表演艺术家,这个剧种还能否走到今天?王仁杰的剧作语言、风格,体现了闽南文化、闽南戏曲的特点。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跟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样。绘画、篆刻等可以通过个体的传承把一个文化项目传承下去。就戏曲的表演来讲,生旦净末丑哪一个行当都不能缺少;就剧目来讲,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伴奏等也都不能缺少,它需要一个团队才能传承下去。所以我们研讨的不单是一个剧作家的问题,而是把剧作家在一个剧种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意义进一步地宣传出去。古老的剧种,特别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剧种,如果没有能够深刻地体会这个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剧作家做支撑,这个剧种很难发展传承下去。

  剧作语言艺术值得称道

  郑传寅(武汉大学教授)

  王仁杰剧作的语言不仅简洁、准确、生动,而且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诗性之美。现在大多数戏曲编剧是不同剧种通吃,以汉语普通话语汇编写剧本,以适应不同剧种的搬演,不同剧种在这种具有“普适性”的剧本搬上舞台时用某种方言语音唱读即可。然而地方戏的地域性特色,不仅是靠音乐和方言语音所承载的,方言语汇也是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许多方言语汇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美感是普通话语汇所无法承载的。王仁杰坚持用家乡泉州的方言为梨园戏编写剧本,这就使得他的剧本创作体现出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彰显了剧作家保护梨园戏剧种特色的自觉意识。梨园戏是曲牌体戏曲,编写梨园戏剧本,不但要懂泉州方言、苏州方言,而且必须懂得梨园戏的曲韵、曲谱。王仁杰先生在这方面可谓行家里手。他熟悉梨园戏、昆曲的文本创作规范,大体上做到了合律依腔。没有深厚的功力、没有古代曲学的深厚学养是办不到的。

  文化内涵深邃而丰厚

  何玉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仁杰连续创作了多部作品,其戏剧创作的风格是随着作品不断的增多而日益鲜明的。他的剧作始终彰显出婉约瑰丽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戏剧诗人优雅的姿态和超然的风采。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这种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凸显。在王仁杰的剧作中,男女人物之间的情感没有被物化,也没有被世俗化,人们从而感受到爱情的精神价值。如皂隶与女贼间的情爱,《陈仲子》的夫唱妇随,《唐琬》中的生死爱情,《节妇吟》和《董生与李氏》更是王仁杰的代表作。当王仁杰的艺术视角触向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时,深深潜入到历史的文化人性的深层进行剖析、探究和拷问,因此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显得异常深邃与丰厚。

  从“谋食”到“谋道”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我觉得王仁杰的作品已经进入了一个从“谋食”到“谋道”的状态。一般的剧作家基本还在“谋食”这个状态,就是很在意能得到多少稿酬,但是我觉得王仁杰从一开始就很从容,我把他称作是“最后的贵族”。他是一个精神贵族,这是我特别欣赏的。我们更多地能从舞台上获得对他的这种认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对人物心理开掘的深邃,让人感慨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我心里对他的免俗是很敬仰的。

  游弋于泼墨写意之虚拟空间

  万素(中国戏曲学会秘书长)

  仁杰先生的剧作总是透着几分从容,他的剧作总能游弋于泼墨写意之虚拟空间,或剥茧抽丝着意于人物心理层次的开掘,或跌宕多姿玩味于角色情感、情绪节奏的拿捏,或风神飘逸致力于人类心灵的追逐,或空灵疏淡挥洒于意象、意境的晕染。他塑造人物的功力非同寻常,几欲力透纸背!如《节妇吟》中颜氏忽遭“阖扉”的奇耻大辱,她无地自容毅然“断指”自诫。《董生与李氏》中对秀才董生“登墙夜窥”和不提防落入李氏彀中而“监守自盗”这一完整的心理过程演绎得何等细腻!来源:中国文化报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3-29 18:29 , Processed in 0.1547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