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秦之声》卫视停播风波未平,其他省级卫视的戏曲栏目现状又如何,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
资料显示,地方戏曲类电视栏目在2003年左右曾盛极一时,最多时有19家省级电视台开办了戏曲栏目,风格种类多样。此间,学术界有关戏曲与电视“联姻”的讨论也空前热烈,那可谓是戏曲与电视的“蜜月”期,尽管对此有人“看涨”,有人“看跌”。
然而,今天再度进行盘点,记者发现除了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山东卫视的《金声玉振》、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4个栏目尚存之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卫视的戏曲栏目已经黯然离场。据透露,与其他电视栏目相比,即使是央视戏曲频道的戏曲栏目,近两年也同样面临着收视率黯淡、反弹艰难的客观现实。荧屏的聚光灯不再热切地追寻戏曲的身影,其间原委,一言难尽。而在繁华落尽之后,戏曲栏目的走向也越来越趋向于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泛娱乐化,以及重归戏剧本体。
究竟是电视戏曲化,还是戏曲电视化,这个“姓电视,还是姓戏曲”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被深入讨论过,但不论是制作人,还是研究学者,都没能给出完美的答案。如今,业界分歧依然。
娱乐派:鲜活形式有利于扩大观众群
“戏曲栏目需要娱乐化,现在纯粹听大戏的观众群在不断缩小,其他元素的加入意味着更多观众群的加入。”央视戏曲频道的编导张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唯收视率至上的今天,许多业内人士持有同样的观点。“比如央视戏曲频道中一档融美食与戏曲为一体的栏目,就有着高于一般戏曲节目的收视率。”《梨园春》编导李凡认为在当下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缺乏导演思维的戏曲栏目很难生存维持,如果都不能在电视上存活,那推介戏曲的力量就更加单薄了。
“电视是一种传播手段,它更应该起到推介的作用。我们能做到的,是引导观众知道,有戏曲这门艺术,它是这个样子的。就像饮食栏目不温不火,但《舌尖上的中国》换一个角度切入,就让全国人民都对饮食文化着迷。”谈到电视与戏曲的良性关系,李凡感慨颇多,“我请几个大家唱几分钟折子戏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如果我在小品、在小孩、在人物故事上加入戏曲的符号,大家在记住这个小孩、某个故事,或者被这个小品逗乐的时候,就可能认识戏曲更多一点。10个娱乐元素里哪怕有1个被记住,那也是戏曲的成功。”
传统派:回归戏剧本体之美是根本途径
然而,就同样的问题,记者在另一些编导口中却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戏曲电视栏目不能一味地娱乐化,剥离了戏曲本身的东西,栏目会死得很快。”
同在戏曲电视栏目制作第一线,如此针锋相对的观点,将戏曲与电视手段结合时产生的矛盾暴露无遗。
“从戏曲角度讲,电视只是一个传播渠道,如果说用电视来主导戏曲,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秦之声》编导王凡(化名)认为“提倡戏曲加入现代化的娱乐的元素,吸引不看戏的人来看戏”是一个错误,张弦也提到“这相当于把你的‘主营客户’给丢了,电视为了追求大众化,反而失掉了特色,导致真正的戏迷流失。一时的收视率是很好,但这些人不会成为你忠实的观众,闹不好就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了。”
“传统戏曲之美不是电视做出来的,是它本身就很美,如果把精华去掉了,一味地加入其他元素,所谓戏曲节目就失去了味道。王凡坚持认为,用电视做戏曲,就应该遵循戏曲创作的规律,运用戏曲艺术本身的原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去做,不管如何创新,戏曲节目制作不能没了规律。
观众评说:戏曲殿堂似近实远
对“姓戏曲还是姓电视”的问题,观众们有着更为实际的看法。“我身边四五个压根儿不看戏的同事也开始觉得《梨园春》有意思了,期期守着看。”不能否认,娱乐化的戏曲栏目有其观众基础和影响力。
但也有观众态度中立,“娱乐的、不娱乐的两者互相不可以替代,专业的可以给专业人士提供学习的平台,娱乐化的则可以给普通老百姓施展才艺的空间,满足的是两种人群,两者共存才是合理的”。
但“铁杆戏迷”们也有抱怨:“打开电视到处都在娱乐,但娱乐至死是很恐怖的,让任何人都来参与是好,但过度膨胀后,纯的、精品的艺术被挤得没有生存空间。我们的后人会以为那些不专业的就是专业的、‘邻家的’就是最好的,我们感觉离戏曲的殿堂近了,其实是离得越来越远。”
专家意见:问题出在戏曲建设本身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有一点共识:纯粹意义上的戏曲艺术是剧场艺术、舞台艺术,民间剧场才是戏曲的最好沃土,戏曲栏目不应被收视率牵住鼻子。“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国家政策性的保护,娱乐化的、生活化的东西老百姓喜闻乐见,收视率肯定高,但不能因为戏曲的小众就忽视了它的存在。”张弦认为,“和谐社会的文化应该要和而不同,不能因为它的弱小就任其自生自灭,相反这些具有古典文化价值的东西更应该受到保护。”
就此,中国戏曲学院的傅谨教授表示,大众媒介在传播戏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体上来讲,电视戏曲栏目对戏曲的推动作用还是很明显,像河南戏曲市场的复苏,与《梨园春》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选秀出现一些‘十五分钟演员’,但只要戏曲市场复苏了,大家更多地认识到戏曲,都愿意去剧场看戏曲,那剧场里就不会有‘十五分钟演员’。”他认为,关键还是剧场演出不理想,导致戏曲电视栏目娱乐化的负面作用被放大,所以问题关键还在于戏曲建设本身。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电视戏曲栏目娱乐化有其不足,但它的正面价值要远远超过负面,我觉得这样的节目太少了。”(焦雯 段文韬)
(《中国文化报》2013年2月1日4版)
|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0-14 23:41 , Processed in 0.1494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