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闽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5-13 19:43| 发布者: bin598| 查看: 961| 评论: 0|原作者: 刘湘如|来自: 未知

   闽剧,是地方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乡音、乡情、乡恋的一个主要艺术媒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保护的对象。
福州的闽剧,已于1996年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福州文艺界的光荣,也是福州人民的荣耀。
    那么,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硬名片”,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物,如福州的“三坊七巷”、乌塔、白塔、名人故居、古桥梁、古字画、古书籍等等,一般说来是固定的、不变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如手工操作的福州肉燕、寿山石雕、软木画等,口头说唱如福州评话、呎唱、十番等等,表演技艺如闽剧、木偶等等,民间美术如剪纸、漆画等等,以及年节风俗、宗教祭典、婚丧礼仪、民间传统等等,具有内容丰富、门类繁多、范围广泛、牵涉面广等特点。
    这里还要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如闽剧的剧本、乐器、道具、服装等是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属于动态的、变化的,这一点很重要,正因为不同的演员演唱技巧、表演艺术不一样,所以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不同的师传关系,这在全省、全国各地的地方戏中都是具有各自不同的表演形态,所以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戏曲。
    这些地方戏,它们的功能都是“寓教于乐”中。这里我先讲一个故事。据清朝福州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六里,记载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乾隆年间福州人龚海峰,是一位进士,他到山东做官时,四个儿子都跟他到官署里读书。一天,官署里演戏,非常热闹。四个儿子都无心读书,都想出去看戏。教书先生便问道:“究竟读书好,还是看戏好?你等各自答来”。小儿子很调皮,抢先回答说:“看戏好!”老师很生气,怒斥一顿,令他退下。长子见事不妙,速忙改换口气说:“当然读书好”。老师说,你这种回答是“老生常谈,谁不会说?”这时,第二个儿子摇头晃脑自以为很有把握地说:“书也要读,戏也要看。”老师说:“你这种回答是属于折中主义,模棱两可,乃不可取。”最后轮到第三子,他说:“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老师听后连声赞道:“妙也,妙也”,并带第三子出去看戏,而其他三人则留在书斋里。

最新评论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6-16 23:54 , Processed in 0.1409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