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地方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四大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闽剧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共有剧本1500多部。 在福州市区和各区县(市)城镇的街头、村落,经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几百平方米的场地里,摩肩接踵地挤站着数千观众,他们如痴如醉地观赏着闽剧的演出。
这就是闽剧艺术的魅力。 闽剧艺术不仅联系着福州本地民众的心,也牵动着远离家乡,旅居台湾、香港和海外各国的福州籍乡亲的情。福州的闽剧团曾多次赴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闽剧。海外福州籍乡亲把闽剧团称作文化交流、联系乡情的亲善使者。 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明,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且福州方言戏曲亦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开始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间祭》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号。 闽剧又称“福州戏”,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乐(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一旗(善传奇)两头羊(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也红极一时。武生陈春轩(艺名“嘉宾弟”)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1934年曾由福建民众教育馆拍成无声电影。陈春轩饰陆文龙、唐秀山饰金兀术、赵长顺饰岳飞、武丑程利斌饰马夫,林赶山、林云玉、陈春利、林厚棋等饰四锤将。那时,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班社还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30年代,上海益闻书局出版许多闽剧曲本,香港百代、高亭、联星等唱片社灌制了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孟丽君写批》、《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儿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亿侬的《王昭君》、《刘智远》、《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窦氏女哭五更》、《嘉桂岭》;林依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 抗战时期,1938年夏夜,闽剧艺人数百名在榕城举行抗日救亡火炬游行,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队伍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著名闽剧武生陈春轩、关传庚,剧作家林飞。他们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歌]高唱:“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 “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剧作者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时装戏。有剧作家林舒谦的独幕话剧《喷火口》、《毒》和三幕话剧《战》及大型闽剧《思儿亭》;郑如秋的《壮烈牺牲》、《黑衣人》;严天铎的《马占山》、《夜光杯》、《民族之耻》;林飞的《象园与金门》等。 抗战期间,陈春轩演出《八大锤》,黄荫雾演出《戚继光》,陈杏芬、林赶山、萧梦尘、黄荫雾合作《夜光杯》,轰动榕城。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与著名表导演艺术家晋响亭,受聘到福州公余闽剧社教授女演员林琼、金谷兰演唱《芙蓉恨》和《醉生梦死》等戏。每逢纪念日、游园会,他们就在“新生活促进会”礼堂义演,捐献寒衣,还在新舞台为“福州抗敌会”义演。黄荫雾还应邀到协和大学,为师生导演抗日救国小戏《到民间去》。 解放前夕,闽剧艺术已陷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给闽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在福州闽剧班社指导戏曲改革工作的陈啸高和闽剧作家林飞,作为福建省戏曲界代表,赴京参加了会议。1952年10月,福州市各闽剧团联合组成福建省闽剧代表队赴京,闽剧《钗头凤》、《紫玉钗》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莅临观看了闽剧演出。《钗头风》剧中人陆游的扮演者李铭玉获一等演员奖,剧中人惠仙的扮演者郭西珠获二等演员奖。 从北京回来后,闽剧界参加戏曲改革和积极性更高了。1954年,发掘整理《炼印》、《荔枝换绛桃》等剧目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林舒谦获剧本奖,晋响亭获导演奖,林赶山(饰杨传)、林务夏(饰李动)获一等演员奖;唐秀山(饰黄卞)获二等演员奖。1955年,《炼印》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剧艺术片,在全国发行。1958年6月,文化部在京召开部分省、市戏曲现代戏座谈会,闽剧现代戏《海上渔歌》、《归来》、《劝导员》被调赴京演出。1959年,闽剧《六离门》、《夫人城》等剧目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周总理多次莅临观看,和演职员亲切交谈。 从1953年-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十年”期间,闽剧受到严重摧残,绝大部分演职员当作城市闲散居民,下乡插队劳动。闽剧名家林芝芳被迫致死。刘小琴在家糊火柴盒,每天挣八角钱。李小白去拉板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闽剧艺术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从1982年到1995年,《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拜石记》、《心灵的呼唤》等14个闽剧剧本在国家级刊物《剧本》发表。闽剧《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凤凰蛋》等先后晋京演出. |
|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1 23:50 , Processed in 0.1330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