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闽剧改革路在何方?

2011-5-27 21:39| 发布者: 剧团二伯| 查看: 1467| 评论: 4

1

近日,有幸参加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晚会。有趣的是,在晚会上两位著名闽剧团演员所唱的珍珠塔和穆桂英选段只换来了礼貌性掌声,而临时被邀请上台的嘉宾所唱的选段,抑扬顿挫,悠韵深长,收到了雷鸣般掌声。大家对嘉宾的唱腔评价是,这是纯正、久违听到、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闽剧优美唱腔!

这真是怪现象,功底好、戏衣新亮的正牌演员不大受欢迎,其原因究竟在那里呢?

我又用两天时间在网络搜索了一下,发现在字幕上打上省市闽剧团演出的剧本,大多听起来怎么总觉得不对味,没那个腔,也没那个调,伊伊呀呀地,不知所云,曾经熟悉的闽剧变得陌生起来。即使那些上了央视戏剧频道的节目,虽然在排场上与京剧气派相近,但没有特色,与儿时的感觉相去甚远。在土豆网上的闽剧只有一部《甘国宝》,让我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甘国宝台湾回来与王莲莲精彩盘唱一段,简直是入迷一般。

在网络查找中,我还发现,在福州各地公园里的票友唱段却是精彩连连,比如有人在新浪播客上传的“闽剧”唱段,其声深厚、高亢、苍凉、悲怆,伴着二胡乐器,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乡土韵味,吸引了众多观围者称奇。再比如,在土豆网上的那处《状元与乞丐》戏,也听出了许多久违的闽剧腔调,女的如诉如泣,男的悲怆无奈,其韵味绝非学院派所拥有。

此时我明白,在闽剧的发展路上,有的正规剧团已在走向脱离传统的阳春白雪,估且称为学院派;只有留在大街小巷的那些乡土爱好者,还让人听明白什么是闽腔闽调,这是乡土派。

当然,一些正规剧团也有让人喜爱的好作品。在长乐论坛上“闽人在美表演闽剧”演出视频上,由福州闽剧团出演的剧目,我从头看到尾,这是大好事。该处戏舞台排场华美,唱腔合古,人物举止雅正,服饰新亮,我仿佛看到了闽剧改革出路的署光!

 

2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闽剧演出开始衰退。原因有多方面,一是人才短缺,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都脱节、断层;二是农村出现多元经济,人口外流,演出市场不再风光;三是受文化多样化冲击,电视、卡拉ok的普及让青年一代不再留恋传统戏剧。

上面说的也是全国大背景,不仅闽剧如此,全国其他剧种都遇到这样困境。

但与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大剧种相比,后来发展的学院派闽剧出现尴尬的原因有三:一是无自己传统的戏剧故事,除了甘国宝等小部分内容属于闽都故事,其他多是外地帕来品。如穆桂英故事,京剧占绝对优势;如红楼梦故事,越剧压倒其他;闽剧能搬上舞台的故事除了甘国宝外,还有什么?这要值得探讨。二是无自己优势的唱腔。按理,传统闽剧有许多优美的唱腔,其韵婉转悱恻,悠扬动听,琅琅上口,闽剧泰斗郑奕奏所唱的《百蝶香柴扇》、《英台吊山伯》和《王鸾娇自尽》广为流行,就是有力证明。但不知为何在后来的传承中竟不见了。三是无优美的特色唱段。我们看京剧优美唱段比比皆是,而闽剧没能创作出优美唱段的原因与上面第二点相同,也是莫名其妙。所谓的优美唱段,是一些能让百姓传唱不衰的精彩片段,如《甘国宝》那处戏中的“甘国宝与王莲莲盘唱”就是。但在我记忆中,甘国宝智过白水桥那一折戏,许呆出场也有一段精彩的打板唱念,可是戏词改得多,不够幽默风趣了。

乡土故事、流行唱腔、精彩唱段或唱念,这是受群众欢迎的基础。目前,在学院派所新演出的闽剧中有哪处戏能流传起来,又有哪处戏有精彩的唱段让人跟着学唱?没有。京剧《贵妃醉酒》选段,杨贵妃一出场唱着“海岛冰轮初转腾……”, 唱词典雅,曲调优美,脍炙人口,那悠扬的“四平调”唱腔,华丽得简直让人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

我在观看闽剧“陈三两”时,也与京剧作了粗略对比,发现有不少遗憾。京剧陈三两的故事十分感人肺腑,感慨唏嘘,而最精彩的是她在公堂上遭弟弟拷打时被迫诉说身世和不幸遭遇。同是京剧“四平调”,刘桂娟的青衣唱腔,一出“家住山东在清临,李家大宅有门庭”感动过多少人?由此形成的“陈三两爬堂”唱段,谁人不喜,谁人不爱?可是闽剧的“陈三两”毫无青衣唱腔韵味,唱词也变得平淡无奇,苍白无力,毫无特色。

 

3

有位先生说,传统闽剧有些情节十分简单却被唱念得拖拖拉拉,在改革中,对这种节奏偏慢现象要给予高度重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这是因为所有的传统戏剧都如此,而且这种拖拉是它们的优势所在。群众在欣赏传统戏曲时,越熟悉的,越悠长的,越喜欢,这叫够味。还有人不可思义地提出用普通话替代闽方言,这种幼稚建议居然还得到行内的某些人赞同,那样还是闽剧吗。

喜欢了,就学着唱,这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由来。与过去的戏曲爱好者被称为票友是同理。

今天人们不太爱看戏曲,不是因为她不合时宜,也不是她失去了生存土壤。我在前面说了,那是因为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使传统戏曲不再一枝独秀,人们有了更多选择!

闽剧的改革既要追随时代步伐,同时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保留传统,去粗取精,推出典型,发扬光大,做到重视艺术加工,提升审美情趣,走进社区百姓,这是改革的应有方向。为此,一要加大投入,增添设备器材。特别服饰、音响、灯光和演员待遇要到位。既要看政府投入,还要吸引企业家捐资,扩大资金来源。二要从小抓起,大胆培养人才。过去,一些正规剧团招收的学生都是学校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严重影响了演员素质,难以培养优秀人才。要通过青少年宫等单位,开设少年培训班,开办街头群众票友擂台,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三要面向群众,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闽剧的根在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是改革的出路所在。脱离群众,不为群众所接受,即使获更多奖项,也无济于事。因此,要深入群众,广泛采风,吸收民间小调精华,推陈出新!

不再作为文艺晚会的无关点缀,唱出精彩,让闽剧走上街头,走进千家万户。让好的剧本流传起来,好的唱段流行起来,人人都想跟着唱。我想,这就是闽剧未来的兴旺所在!

 

感言:许多人对闽剧的认识,多来自于乡村闽剧戏。乡村闽剧团因临时学戏,没有专业人才,每部戏不到一年即学成,随即上台演出。因而显得做功粗,唱腔也粗,动作更显生硬,服饰不上镜。但他们自编自导自费,不花公家钱,不吃公家饭,却给广大乡村百姓带来欢乐,这不更显难能可贵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3-5-25 15:23
我认同以上的观点,曲牌的改良一定要慎重。现在实验闽剧团的演出,真的没有虾油味了,找不到儿时听闽剧的感觉,是闽剧吗?
引用 lz949 2011-12-17 21:00
现在看闽剧,凡是曲牌作改良的,我都不爱看,特别是一些大剧团,更是改得面目全非,没有一点闽剧味。我觉得,改革要在剧本上和演出的程式等下功夫,曲牌的改良一定要慎重,否则,就是吃力不讨好。
引用 和谐号 2011-6-4 00:28
中国没有哪个剧种 要说要走出去 地方戏剧本身吸引的地方 就蕴含浓厚地方特色 也是它的本质 为了所谓走出去 只会把闽剧带进死胡同
引用 和谐号 2011-6-4 00:23
闽剧 想走出去的 观点的 是极大错误的
引用 和谐号 2011-6-4 00:19
闽剧 就是给 所谓 学院派糟蹋了

查看全部评论(4)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5-1-12 20:40 , Processed in 0.3534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