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在霞浦举办的“闽剧艺术特色研讨会”成了与会人士的自我批评会。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代表性传承人林瑛、陈乃春、陈新国在内的一批名家,反省了闽剧创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呼吁有关方面要及早留下老艺人的影像资料,才能真正继承和保护闽剧的唱腔艺术。 创作过闽剧《曲判记》《红豆缘》等精品的国家一级编剧林芸生昨天率先作了自我批评,他认为,福州话是闽剧生存的精髓,现在相当一部分编剧连福州话都说不好,他们创作出的剧本想打动观众很难。 创作过闽剧《贬官记》《王莲莲拜香》《别妻书》的陈新国和创作过闽剧《红裙记》《红豆缘》《兰花赋》的陈德忠都是国家一级作曲。他们认为,现在一些民间职业剧团请业余作曲家编戏,创作时仅凭自我感觉,让观众找不到了闽剧的魂。随着电子乐器的引入,如今椰胡、逗管等闽剧特色乐器演奏方式正在淡化。闽剧卡拉OK曲目只有20多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正在中国戏剧学院进修艺术硕士的演员陈洪翔介绍,在专业艺术院校内,学戏曲的大学生进校两年后要分行当,三年后要学流派。他说:“目前有400年历史的闽剧,因为没有大张旗鼓地树流派,使不少名老艺人的唱腔特色无法传承。” 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谈到了前不久刚去世的“闽剧皇后”胡奇明,她说:“2004年胡奇明演《孟丽君》,我为她配皇帝的戏,这是胡奇明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个艺术形象。平时我们总觉得时间还长,机会还有,可我们没让‘闽剧皇后’生前多留下点艺术资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据林瑛介绍,目前闽剧“三小”中的刘小琴、董小狐都已年过85岁了,陈平、张品生、詹剑峰、周淑琴、林秀英、黄愿亭等老艺术家都已经七八十岁了,他们曾为闽剧创造过辉煌。有关方面应重视到老艺人的艺术抢救工作,不能再等了,否则他们的唱腔艺术将得不到继承和保护。 |
|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5-4-19 20:51 , Processed in 0.5473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