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闽都别记-(上.下) (珍藏本)

2009-11-6 00:21| 发布者: 剧团二伯| 查看: 1479| 评论: 3


     二百年来,  《(闽都别记)》以文字形式流传至今,始终盛行不衰。全书凡四白零一回,章回体,  一百五十余万言,为福建历史卜民问传奇小说的鸿篇巨制。

  《(闽都别记)》全景式地描述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大量的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问信仰和名胜占迹等,保存r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堪称福州方古区民俗文化和民问文学的瑰宝。

前言  
     福建人民出版社为保存地方文献,重新校印《闽都别记》,嘱我写一前言。我于该书素乏研究,但颇感兴趣,印象甚深。记得六七岁时,我们总喜于夜晚饭后茶余之际,团聚在一起,围听大姑母为我辈兄弟姐妹讲说《闽都别记》里的故事,说得娓娓动人,听得津津有味,更阑夜静,乐而忘倦。至今在我的脑际里还回旋着什么“周拱的金砖”、“拿宝不居财”、“蛇郎哥、蛇郎奴”、“郑唐烧火炮”等故事,勾引我重新回到六十多年前那种无邪而天真的童稚生活。

    《闽都别记》的写作时代,约在清乾嘉之际或者更后些,系当时福州说书人根据本地民间传说,参考历史故事所拼凑而成的一种话本。作者曾署名“里人何求”,然对于他的生平略历,则究莫能详。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未见著录,在近人的著述中略有提及,亦语焉不详,是以本书的作者,究竟为谁,尚是一个疑问。或云“里人何求”含有不知何许人之意。话虽如此。亦非无线索可寻。《别记》本在括叙古迹题咏,常附有拂如氏之五七言诗,这拂如氏是否即系《别记》的作者,史无明文。但在第七回所附的“九仙山”两首诗,起句作“吾宗伯仲九神仙,修炼斯山汉代年”,似是作者与何氏有关。不过我们以为本书既属话本,则非出于一人之手,故可不必详究作者为谁。关于本书的来历,最初印行此书的董执谊先生在跋文里有如次的话:

    《闽都别记》四百回(按:应作四百零一回,因第二百回有两回),约百二十余万言……其书合于正史及别史载记者各十之三,野说居其四焉。以福州方言叙闽中佚事,且多引俚谚俗腔,复详于名胜古迹,文词典故,多沿袭小说家言。虽属稗官,未始非吾闽文献之卮助,博奕犹贤,不可废也。

    因本书用福州方言土语,以熟见的福州地名古迹,穿插历史故事,附会民间传说,描写福州社会生活,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故雅俗共赏,深为一般大众所喜爱乐闻,拥有一定的读者。以前只有抄本行世,它和《榴花梦》一书同是福州租书铺的热门书,直到清末民初始有刊本,据目前所知约有四种。一、是最早的油印本(用销镪纸写成的);二、宣统辛亥藕根斋的石印本(以上两个版本均出自福州南后街董家,即董执谊氏);三、抗战胜利后福州三山书纸店的五号铅印本;四、最近福州古籍书店的复制本。至此书原名是否即是《闽都别记》,亦有不同的说法。本书二百四十一回有“前文结《双峰梦》全篇”之语,知此书的前半部当名《双峰梦》,目二百四十一回之后,则另有人拼凑续写。友人徐吾行兄前曾荐有一部《闽都佳话》的清末年抄残本,仅有数回,与流行本相较,内容颇有详简的不同,略可考见其发展与变化的痕迹,似此,本书还有一个题名…《闽都佳话》。

    本书故事以福州东山榴花洞为开端,联贯到汉唐五代,特详于开闽王氏,经宋元而迄于清初,内容是很庞杂的,大小故事拼凑在一起,缺乏系统,时间观念很不谨严,文字亦欠雅驯,显然出于说书人之口,迎合市民听众的低级趣味,是以很有一部分的不健康成分及对于少数民族的诬蔑辞句。然书中保存有大量的福建(主要是福州地区)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谣谚,这种口头文学,值得民俗学家、语言学家以及研究福建地方史者和文学史者参考。随便举一些例子如下:

    《说文》日:“闽,蛇种也。’’本书便残留有人头蛇身的神说和“山都木客”的故事,这可为探究福建原始社会的传说提供材料。福建的少数民族一一畲族系以犬为图腾,素有拜犬的习俗,本书亦有王妹生犬和绑钟(犬)与娥霜公主结亲的故事,把这一个历史故事保存下来,这和古希腊人说某族人为天鹅的子孙、牛的子孙等正相类似。他们虽是动物,但都具有人性和魔力。福州闽江流域有一种水上居民一蛋民,俗称“曲蹄”,历受封建政府的歧视与压迫,不得移居陆地,平日操着水上运输业务,又过着像浙江九姓渔户的江山船那样的生活,这在书中亦有所揭露。

    陈靖姑的神话,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福州民间流传很广,是一种保婴、保赤神。解放前,福州城乡的社庙,俗称日境,都有临水陈太后祠,进行奉祀,并于每年正月元宵举行迎神赛会。在这故事中,不时穿插着降伏水怪山妖,为民除害的神话。而死亡灵魂的复活,在书中便演变成为“缺(嘴)哥望小姐”的故事。作者还借鬼神妖怪的喜怒笑骂的笔调,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引述李考叙的《鬼方记》,认为鬼是不可怕的,倒是“鬼怕正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就在今天还是值得肯定的。书中又常以民间传说附会历史故事,把白鸡小姐的白妃说是柏姬小姐,这是指元行省郎中栖帖穆一门的死事,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郑唐和曹学俭的故事,则是“徐文长型”的民间故事在福建的再版,集中表现中国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即比较详细地描述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如戏班生活、地方掌故、社会风尚等方面都有所讲说,颇可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再则本书又保存大量福州地名的种种传说,如今天尚为人们所熟悉的钱塘巷、猪拇岭、鸭姆洲、银镶浦等,都加以神化或予以不同的解释,这种乡土味,对读者很有亲切感,可唤起爱乡的热情。

    自五代王氏起,福州就是一个港口,海外贸易是很发达的,所以本书有一定篇幅谈到福州地区的商业活动和海外贸易的情况,残留有一些可供探索的痕迹。如法海寺旁之宦贵巷,原名番鬼巷;大桥下的泛船浦,原名番船浦,即当年泊番船之故处也。这番鬼巷是甭反映福州地区也曾存在过类似广州的蕃坊,也值得考证。总之,自宋以迄明清,外商来到福州者颇有其人,只因说书人对于海外情况不清楚,是以所反映山的种种颇非事实。书中还涉及当年福州较大的行业一一杉木行、中亭街鱼行。以及丝绒店、药材店、洪塘篾等;也谈到福州的典当、钱庄、汇票等等。并指出福州与台湾贸易的紧密关系,还多次谈到福州的商业区——南台。这方面的故事既有迎合小市民的兴趣的一面,也有对商人为富不仁和欺诈刁吝行为的鞭鞑。

    我认为。书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保存福州的大量方言、俗谚和民间故事,如为人民艳称的“荔枝换绛桃”的故事,以及“沉东京浮福建”、“看见枇杷叶,思量家母舅”,“潭贴拇”等俗谚,迄今尚在民间流行,足供学者参考。其间还有一般地方志所不经见的地方掌故,亦颇足珍。

    根据以上所说,福建人民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这部书是有意义的,一是保藏福建文献;二是提供有益的材料,有助于研究福建历史。当然,任何历史遗产都有精华与糟粕,我们必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慎重对待,具体分析。既不可粗暴,也不可笼统地表示赞同或反对.这是我们的态度,也希望读者能本着同样的精神阅读本书,做出分析,并给予评论。

    傅衣凌

    一九八三年一月草于厦门大学

《(闽都别记)》目录:
第一回 周太朴幻人双峰梦 僧懒安预知三世缘
第二回 刺史无谋吴挈眷   孺子有托周朴待巢
第三回 佛寺喊贼走人众  山岩开洞藏娇娘
第四回 榴花洞佳人救才子 乌石山隐士藐贼军
第五回 情慕情救郎言救女 讹传讹寻父转寻儿
第六回 吴青娘遂奇缘考辨夫字 骂黄巢喷白血保全福城
第七回 龙泉一拜英雄皆服 学校初开文献大兴
第八回 周启文献开闽图谶 王节度发造城库银
第九回 周丞造念旧提匠作 醉头陀插树保罗城
第一○回 周工正领白银变化 吴安人辨局骗机关
第一一回 北山神送银借工正 七女鬼孟浪戏后生
第一二回 恋空色书生遭鬼厄 正浮屠仙道召雷轰
第一三回 谢仙功工正访长老 泄锢恨情妖献本真
第一四回 塔寺落成王节度拜塔 公私两济周启文还金
第一五回 明制精情怀红粉女 原借银今还紫黄金
第一六回 改王府第一楼启胜 祭名山六千金暗随
第一七回 周启文祭毕霍童太姥 王月英计遂正娶明婚
第一八回 月英显仙术弄邻子 周拱随妻遁遇故人
第一九回 素女庙题诗妯和娌 乌龙江被浪难救灾
第二○回 启文得交信报无到 青娘爱夫卦占有灵
第二一回 洛阳造桥观音显应 鬓发化蛇临水降生
第二二回 杞莲能言书堂结缡 靖姑避婚闾山学法
第二三回 鬼改法门虎婆游食 妖占商妇元君别师
第二四回 靖姑割肉补父痈母疽 元君救难收猴怪虎婆
第二五回 丹霞棒打夹石精 靖姑法收蜘蛛怪
第二六回 忿邪迷求救陈靖姑 施双计石夹挨拔鬼
第二七回 蛇精好美色鬼代掳 杞莲因才貌脑几亡
第二八回 走蛇男遗应谶后患 救夫婿了洒泡前缘
第二九回 刘尚杰捡契听书 众乡邻代地添骨
第三○回 买保地符尚杰重遭哄骗 上天曹银百均暗里挽回
第三一回 代娶亲为报保全业产 因搬屋致成错乱姻缘
第三二回 刘巡检判刘九娘第一案 陈安人赠徐得兴四句诗
第三三回 涧芝痛骂妹承僧唾 靖姑早知妇被狗淫
第三四回 徐得兴潜杀二奸夫 刘九娘出脱两尸首
第三五回 听死由九娘羞死 逢浪子刘氏几亡
第三六回 究妖人陈基纳男妾 出罟获得兴娶贤妻
第三七回 狠黄甫见财忘义 俏辛喜奸女通风
第三八回 黄罕控父假魂投 蛤蟆作夫因梦见
第三九回 遇贵人而亨身坎坷 会亲夫黄罕灭蛤蟆
第四○回 辨错墓而亨分店 失祭祖都茂破家
第四一回 都他反赢成家立业 李九赌败破产倾财
第四二回 受重赃监生和父子 代赔银闽王得龙驹
第四三回 批互投控停两尸首 问半天仙灭奇楠精一
第四四回 闽王遇仙募梁人月 靖姑献策剿妖讨金
第四五回 张杉帽戴李试头上 远飚犯投捕官网中
第四六回 兄愿代烹难中得偶 弟甘替死险里获安
第四七回 兄遇寇诉根源会弟 王重义赐妻财还乡
第四八回 听妻谗手足争不逊 判子给麻疯遂让辞
第四九回 生瑞草牛脚变人脚 讯妖徒假情诱真情
第五○回 白莲教诡邪难逃正法 罗隐母悍恶致子贱身
...

第三九○回 出魂变坐马投作子 救命代完粮渡飞银
第三九一回 天颁银万两还赈济 缸擗沛三百报救危
第三九二回 煞风景哦文激虎怒 藏至宝说偈罩金钟
第三九三回 因色亡身尸存地下 将财献父说遗腹孤
第三九四回 带甥去泉州赛灯谜 令子与神童谊金兰
第三九五回 投军伍拐于归正道 遇恶兽伥鬼救生还
第三九六回 发心向善神护鬼远 漂舰报功兵擢官升
第三九七回 兄弟怀才联登翰苑 南翥存钿遗子归宗
第三九八回 许紫云查询失子尸 樊凤鸣详述遗腹事
第三九九回 尸迁葬嘉仁成地仙 儿归宗拐子为上客
第四○○回 建吉屋许氏大团圆 现精气归结双峰梦

附榕腔白话文
附榕腔白字诗

编后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3-5-4 07:12
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北京市网通网友 [剧团二伯] (123.118.*.*) 的原贴:1
一部福建民间传奇的鸿篇巨制,一幅闽越民俗文化的悠长画卷! 《闽都别记》成书于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凡四百零一回,一百二十余万字。它以章回小说形式描写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地方掌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俚谣俗谚、方言土语等等,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补正史、方志的不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和社会学、民俗学及语言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也来评论!我是仓山区的,也因为爱好虎纠_的人文历史,陈太后陈靖姑的故居也亲自观望过,离故居不远的对面是许真君庙,据说当年陈靖姑拜许真君为师学法我也来评论!我是仓山区的,也因为爱好虎纠_的人文历史,陈太后陈靖姑的故居也亲自观望过,离故居不远的对面是许真君庙,据说当年陈靖姑拜许真君为师学法,龙潭角,七星井,古田陈太后庙,都有她的神迹和故事
引用 游客 2013-5-4 07:07
我也来评论!我是仓山区的,也因为爱好虎纠_的人文历史,陈太后陈靖姑的故居也亲自观望过,离故居不远的对面是许真君庙,据说当年陈靖姑拜许真君为师学法
引用 lyhnt 2011-3-7 22:04
我看过此书,并细细地研究着。在看完临水娘陈靖姑的那些故事后,有个发现:即陈靖姑出生在福州下渡,学法在闾山,出道后陪丈夫到罗源,至直羽化成仙后回夫家古田的临水洞里。
引用 剧团二伯 2009-11-6 01:11
《闽都别记》是清代福建地区重要的民间传奇小说,它大约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问,即1736年至1820年前后。全书400回(亦作401回,其中第200回重复),约150多万字,是福建历史上流传至今篇幅最长的章回体传奇小说之一。由于《闽都别记》所展示的其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学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后人视之为福建乡土文学和民俗文化的瑰宝。 《闽都别记》的作者署名“里人何求”,但其人终莫能详考,因此此书的作者到底是谁,抑或是一些文人集体编著而成,至今尚存疑。一般认为,《闽都别记》是在清代福州地区说书人根据福建历史故事,以及福州等地民间传说、古籍野史、社会掌故以及风情习俗等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演绎,编纂而成的一本传奇话本小说。在小说成书之前,书中的有关内容和一些章节,已在当地说书人之间流传,市井百姓亦多耳熟能详。在此基础上,《闽都别记》的诞生,自然受到广大民众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井百姓的欢迎。200多年间,其在福州方言区的影响至今不衰。时至今日,不少民间老人对其中的许多故事仍然津津乐道,足见其生命力之旺盛。除了民间手抄本外,《闽都别记》流传至今的大约还有六种版本:1.清嘉庆二十五年本。2.清光绪三年福州南后街刻书家董执谊油印本。3.清宣统辛亥年(1911年)董执谊石印本,亦即藕根斋印本。4.1946年福州万国出版社铅印本。5.1985年,福州市新华书店古籍门市部复制的董执谊石印本。6.198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点校董执谊石印本,重排铅印上、中、下三册本,1997年重印。在这些版本中,清光绪宣统年间福州南后街刻书家董执谊整理刊印的版本,是《闽都别记》最早和最完整的版本,其对这一珍贵的民间传奇小说在此后的长期和广泛流传,功不可没。迄今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为198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本。新本以董执谊石印本为范本,完整地保留了该书的原貌,可以说是《闽都别记》的再次新生。 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闽都别记》的内容十分庞杂,但又充满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最初印行此书的董执谊氏在跋文中曾说:“其书合于正史及别史载记者各十之三,野说居其四焉。以福州方言叙闽中佚事,且多引俚谚俗腔,复详于名胜古迹,文词典故,多沿袭小说家言。虽属稗官,未始非吾闽文献之卮助,博奕犹贤,不可废也。”这种评论大致上是恰当的。《闽都别记》以福州东山榴花洞传说为开篇,时间联贯汉、唐、五代、宋、元、明,迄于清初,前后凡2000余年。其叙述内容则繁庞杂乱,其间虽掺杂有正史、别史、野史传说等各种内容,但因大小故事随意穿插拼凑一起,且年代时问电常有颠倒错误,因此最初给人只是“别记”、传说的感觉,这些都反映了其源于早期民间说本的真实面貌。但从全书40l回的总体内容看,其以福建古代历史为大背景的写法却是隐约可见的。自汉至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多或少都成为其背景的衬托内容。如汉初的闽越王治闽、唐代的常衮设乡学、黄巢入闽、五代闽王王审知及其家族的兴衰和骨肉相残的历史、宋代蔡襄建造洛阳桥、元代行省郎中柏贴穆一门死节之事、明代郑和下西洋、明末清初郑成功等的抗清活动、耿精忠叛乱、闽人三十六姓人琉球等史实,在书中都有一定的篇幅描述。只是经过作者的加工和演绎,无论在年代或内容情节方面,都有不少失真、附会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当然,这种现象出于清代说书人之口及历史传奇小说之中,后人是能够理解的。 纵观全书,我以为该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保留了为数众多的闽中乃至福建各地的民风民俗和乡土文化内涵。特别是唐宋以来闽中等地的风土人情、地方掌故、民间传说、佚闻逸事以及俚谚俗语等等,在该书中几乎俯拾皆是,占有相当多的篇幅。其如各种年节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祈雨之俗、戏班戏俗、饮食习俗、迎神赛会、烧火炮、卜卦、看风水、科举教育等市井风情;观音、八仙、土地、五帝、城隍诸鬼神信仰;蛇神、蛙神、鸡神、虎神、狐精、山都木客、猴神、树精等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精怪的传说信仰;道教、佛教信仰及蛊毒巫术等,都尽入书中。此外,福建的畲族、清代旗人和水上堡民,在书中也有所描述。至于各种民间传说和俚谚俗语方言,在书中更是比比皆是。除了贯穿全书主线的闽中地区著名的陈靖姑信仰传说外,还有开篇及结尾的类似陶渊明世外桃源类型的榴花洞传说,以及在闽中民间至今仍广为流传的郑唐的传说、罗隐的传说、缺哥望小姐的传说、荔枝换绛桃的传说、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急避巷的传说、柳七娘造罗星塔的传说等等。都在书中穿插贯通,引人人胜。与此同时,各种俚谚俗语和方言,如“鼓楼前拾柴配”、“拆观音堂补五帝庙”、“小庙鬼未见大猪头”,以及“车车转”、“铁铁硬”、“活跳跳”等等,更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味,让人趣味倍增,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乡情乡思。至于至今依然保留的许多闽中地名,如南台、洪塘、祭酒岭、钱塘巷、鸭姆洲、泛船浦、番鬼巷等,以及鼓楼前、中亭街、南台的许多杉木行、鱼市街、丝绒店、布店、药店、炭店、典当、钱庄乃至于走街摇铃的牙医等等,都一一入画,构成一幅如诗如歌、让人如痴如醉的闽都风情风俗画。由于书中大量使用福州方言土语,再通过民众熟悉的当地地名古迹,穿插历史故事,附会民间传说,描写闽中等地的社会和民众生活,使全书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和市井生活气息。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风民俗,在迄今所见的福建地方文献资料中,如此详细、生动形象的描述,难有与之媲美的,这些都是《闽都别记》的重要价值所在。作为福建民间乡土文学的瑰宝,厦门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生前在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新版的《闽都别记》作序时,已充分肯定了该书的乡土文化特色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的价值,指出书中的有关记述值得民俗学家、语言学家以及研究福建地方史和文学史的学者参考和研究。我想傅先生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闽都别记》尽管存在着重要的乡土文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但它同时又是一部掺杂着一些糟粕的民间传奇小说。从迎合当时一些市井百姓的需要看,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着一些缺陷乃至庸俗不健康的东西,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福建古称海滨邹鲁之乡,闽地山川毓秀,地灵人杰,人材辈出。许多久居异国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充满难以名状的眷恋之情。一声乡音,一碗“鼎边糊”,可以勾起游子浓浓的乡愁和乡恋。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学和民俗风情,曾经哺育和熏陶过无数的八闽儿女,自《闽都别记》问世以来200余年间,社会上许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这本充满乡土风情和传奇色彩的长篇通俗小说都很感兴趣,近现代以来,一些文学、史学和民俗学研究者对这本书也颇为重视。当然,八闽大地几千年来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学和民俗文化,是一部积淀已久的历史巨著,这不是一本《闽都别记》能够容纳得下的。因此,对《闽都别记》的研究,我以为可以见仁见智,多方面展开。2003年,笔者撰写的《福建乡土文学的瑰宝一——<闽都别记)解读》一书出版,在福建乡土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学研究领域起到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有许多不相识的省内外读者来信索要,省内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还把它列为辅助教材加以研读。我想,这些现象大概都是闽都乡土文学和民俗文化的魅力,都是源远流长的闽都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最近,欣闻福建人民出版社准备重新修订刊印《闽都别记》,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好事。它反映了作为福建地区珍贵的民间文学瑰宝《闽都别记》,其在新世纪和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中,依然以其浓郁的风土民情和乡土文化内涵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这棵民间文学的常青树,只有根植于民间文化的广袤沃土之中,才有可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邀为新序,谨以此文以志祝贺。 林蔚文 2008年岁首写于福州北门静原斋
引用 剧团二伯 2009-11-6 00:30
一部福建民间传奇的鸿篇巨制,一幅闽越民俗文化的悠长画卷! 《闽都别记》成书于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凡四百零一回,一百二十余万字。它以章回小说形式描写了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记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地方掌故、风俗习惯、名胜古迹、俚谣俗谚、方言土语等等,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补正史、方志的不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和社会学、民俗学及语言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查看全部评论(3)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22 00:54 , Processed in 0.1392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