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经典剧目 查看内容

闽剧《红豆缘》简介

2009-3-15 19:55| 发布者: 音乐虫子| 查看: 2781| 评论: 5

闽剧《红豆缘》,取材于传统剧目《城下夫妻》。

讲述书生骆兰生在人生不同境遇中,先后与富家女丁冠英和村姑豆腐女沈灵芝订亲,最终选择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忠贞纯朴的灵芝姑娘,而让贪图富贵、爱慕虚荣、背信弃义的丁冠英愧悔退场,赞扬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该剧植根乡土,表演精彩,刻画人物深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单位:福建省闽侯县闽剧团,编剧:林芸生,导演:林仁、郭志贤,主演:潘振琪、刘春玉、吴昭丹等。本剧照林颖饰演沈灵芝

剧作家林芸生坚持民间的立场,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视角去重新审视,挖掘出传统题材中闪光之处,经过去芜存菁,脱胎换骨的再创作、再创新,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展示出人世间的真情与情趣,打造了一出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平民情趣、民间色彩、好看好听、清新淡雅的好戏。正如戏剧评论家李庆城对这个戏所概括的“真的变假,假的变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妙趣横生,雅俗共赏,深得人心”。


闽剧《红豆缘》上 

闽剧《红豆缘》中

闽剧《红豆缘》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黄乾良 2009-8-31 10:12
新人说句话,这图像质量很差啊
引用 欧阳 2009-8-18 01:13
这个是老版的01年拍的吧,现在的《红豆缘》已经有质的飞越了,无论是剧本,演员,音乐还是整体的表现内容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样的戏作为县级剧团来说是非常的不容易了!!如果这样戏能像省级剧院那样的资金各方面阵容的包装,现在就不是这个样了....
引用 bin598 2009-3-28 14:03
楼上这位真是厉害啊
引用 陈琳 2009-3-20 11:00
看了简介 很想看
引用 剧团二伯 2009-3-15 21:26
观《红豆缘》有感 我们需要一些本民族的、有力度的戏剧作品,福建产生过许多这样的作品,也更需要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闽剧团创作演出的闽剧《红豆缘》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个戏既弘扬了我们民族的美德,又很有新意,能激起观众的共鸣。该剧戏剧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活,尤其是豆腐女这个形象,她的纯情、纯真、纯朴,都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戏中的另外一些人物如骆兰生、沈母、丁冠英等,看了也都让人难忘。整出戏诗情画意,载歌载舞,看起来顺畅自然,是一台很好看的戏。 (一) 说《红豆缘》是一出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平民情趣,好看好听、雅俗共赏的戏,丝毫不过分。帷幕一拉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平民气息扑面而来。笔者深信,《红豆缘》在民间舞台上演出,一定会掌声不断;在城市演出,也会受到观众的欢迎。该剧现在已经演了250多场,无论是市场还是专家,都给予其好评,这实在不容易。 笔者感觉到该剧在三个字上下足了功夫。 第一个是“情”。歌颂世间真情,抨击虚情假意,这是立戏的根本,也是打动人、感染人的关键所在。 第二个是“趣”。情趣的趣,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平民意识。故事的展开、舞台形象塑造等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这种情趣是贴近平民百姓的情趣。从剧情看,它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比如最后那个扣也很有意思,促使了矛盾的解决。从整体上看,这个戏并不以情节复杂取胜,而是在情趣上取胜。比如一开始的假扮夫妻,又比如沈灵芝改诗这个细节,都精彩极了。灵芝改诗,闪烁着她的才华、灵气、顽皮、可爱、率真,也巧妙地传达了她对书生的爱意。虽然说灵芝敢爱敢恨,但对女孩来说还是有那么一点羞涩。至于中状元这个情节,表面上看有些俗套之嫌,但中国老百姓都是希望一种美好愿望的实现,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中状元不仅仅表达一种愿望,实际上已成为检验真情假意、嫌贫爱富的一块试金石,最关键的还在于对主题的升华、人物的塑造很起作用。福建几个代表性的戏,如闽剧、梨园戏、高甲戏,都充满着乐观精神。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始终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多半属于喜剧风格的剧目。通过《红豆缘》的演出,将福建地方戏本剧种特色体现得相当充分,表现了它的平民情趣。 第三个是“美”。《红豆缘》剧本充分挖掘了人性美,展示了人的心灵美好、与人为善,就连讽刺丁冠英也是善意的,最后丁冠英也作了忏悔,还是属于可以挽救的人物。 (二) 戏曲的前景如何? 其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表现在:有些戏,专家评价非常高,也得了许多大奖,但它的观众并不多;有的戏,虽然没有获奖,或者专家评价不一定高,但是有观众且非常有生命力,在民间和市场有它的地位。这种情况在这些年戏剧实践、发展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文化多元化、戏剧多样化的发展中,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呢?《红豆缘》的民间立场值得我们深思。 一、感情立场。 《红豆缘》的感情是属于民间的。《红》剧的题材属于传统戏,由《城下夫妻》改编而来,笔者虽未看过那个传统本,但相信林芸生在改编时,一定保留了传统戏中的许多优点。戏的内容上,主要是写了豆腐女与落魄书生的传奇遭遇和爱情故事,戏中有许多细节,特别能说明民间的感情立场。比如对“红豆”诗的选择,就非常精彩。“红豆”诗经过沈灵芝的理解之后,民间色彩更浓了。她用一个乡野女子的思想,来理解“红豆”诗,理解她与骆兰生之间的思想感情,这就非常真实、可信。因为沈灵芝是一个卖豆腐的女孩,当她接受“红豆”诗时很自然地将诗与她所接近的生活联系起来,将红豆与黄豆联系起来,这类细节都是非常真切、朴实的。我们看过许多戏,虽然也标榜自己是民间的,但事实上它们不是民间的。《红豆缘》却属于比较地道的民间戏剧。 二、人物立场。 《红》剧的人物塑造,是比较有民间性的。这个民间性体现在人物关系上,不仅仅沈氏母女是卖豆腐的乡野女子,而且戏中的衙役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具有民间性。比如衙役分不清八月十五与中秋节是一回事,极具戏剧性效果,把衙役写成这样,恰恰是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渗透着民间的一种理解。从人物关系来讲,其民间立场、民间情感更多地集中在沈灵芝和她母亲身上。戏中灵芝这个人物,当然也包括书生,演员的表演是活灵活现的。对“红豆”诗的理解,包括在状元府的态度,以及沈灵芝与母亲进状元府的瞬间,她们的动作、心态变化,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这就是民间的一种心理。到了状元府以后,在对待状元夫人的态度上,灵芝的表现及其思想立场,都体现了乡下女子的一种执著和真情的一贯性。通过灵芝这个人物,我们看到了民间纯朴、感情真挚的女子。灵芝的感情发展脉络是清晰的,这个清晰主要体现在她和书生的爱情关系上。开始她对书生的好感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见书生勇于助人,便油然而生一种好感。在做假夫妻时,灵芝对母亲说:“就是当真的也没问题。”这句话把灵芝的坦诚、直率清晰地表现出来。但这仅仅是对书生的爱的开始,两个人在进一步接触中,灵芝才把感性中的好感转化为比较理性的爱情。尤其是在磨房那场戏里,两个人互相帮助,在感情交流中产生了爱情,表现得非常真实。值得称道的是,磨房这场戏特别有诗意、有意境,非常美。骆兰生是书生,在戏中显得比较儒雅,如果从喜剧角度看,把书生进一步诙谐化,可能会使喜剧效果更浓烈。 三、戏剧结构的民间性。 《红》剧的故事是传奇的,其传奇特征包含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戏一开始,书生家里发生变故,丁氏父女悔婚,骆兰生一气之下离开丁家,却遇到了他的意中人沈灵芝,从俩人相爱到与丁氏父女争婚,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吸引观众看下去并产生审美兴趣。这种极具传奇色彩的戏剧结构,就是一种民间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民间戏剧风格多属喜剧或轻喜剧,老百姓喜欢看喜剧,这与民间立场是一致的,《红》剧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样的规律。 四、舞美体现的民间情。 就《红豆缘》的舞美来讲,显得非常简洁、质朴,这与剧团的演出环境、剧情是吻合的,简洁中又不失其特色,尤其用剪纸作为背景,民间色彩很浓。还有百合花与荷花的运用,寓意也极具民间文化特点。如果能够摒弃过去那种用文人立场、眼光来评价戏剧的观念,站在民间的视觉来看待《红豆缘》,那么这部戏值得肯定与研究的地方会更多。 (三) 《红豆缘》立意积极深刻,很有现实意义,符合“三贴近”要求,应该说体现了“主旋律”。 《红豆缘》的成功,为地方戏剧团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笔者认为,《红豆缘》的成功,是与闽侯县委、县政府和县文体局的重视、支持分不开的,但支持不等于抱着走路,剧团一定要寻找适合自身的最佳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两点并不矛盾。《红豆缘》这么精致,这么出彩,笔者认为其中有三点启示: 第一,有关领导重视支持和主创人员精心打磨,才能排出今天的《红豆缘》。尤其是开头的戏简化多了,序幕只把矛盾揭开就够了,不大做文章,文章做在后面。而且现在一开头,气氛造出来,整个戏的基本风格也看得出来。 第二,小制作同样能获得大气派。我们看戏,可能是国家级院团和省、市级剧团的戏看得更多些。他们的一些戏需要大制作,那是没什么含糊的。比如《贞观盛世》就必须大制作,不大制作怎么反映盛唐的气派?但不是所有大制作都会获得好的效果,还要从剧本实际出发,这是关键的,包括舞美设计都不能脱离剧本。《红豆缘》的舞美设计比较简洁,花不了什么钱,背景就是剪纸,效果却很好,而将功夫花在演员的表演上,让演员做戏,这就回到了戏曲的本体上来。也许有些大制作可以掩盖演员的不足,而小制作主要靠演员来出戏,这对演员要求更高。从演员来看,《红豆缘》中的几位演员特别是主角很出彩,县级剧团演员能演到这样相当不易。 第三,《红豆缘》为传统戏的新编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因为这个戏是根据传统戏《城下夫妻》改编的,原来的剧本与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原本比较芜杂,改编后的新本线条流畅清晰。从中想到一点是,新剧目创作无非几条路:一个是新编,新编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一个是传统戏演法,老戏老演,但观众是不满意的,那怎么办?笔者认为,新编传统戏是一条很好的路。现代戏的创作不太容易成功,但现代戏创作又很重要。新编历史剧仅是戏曲创作的一个方面,我们相当多的遗产是传统戏,为什么不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改编、新编呢?改编传统戏比新编历史剧更有基础,更容易成功。但是容易成功并非贬低、轻视编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改编传统戏的难点是新编历史剧所没有的。新编一个剧目可以根据作家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可以充分地发挥,但是根据传统戏去改编却需要发现其闪光之处,挖掘出隐于戏后的内涵。县级剧团要创新一个剧目,还是走这一条路比较好。就《红豆缘》来讲,笔者认为其内容是传统的,但作者改编的立场是现代的,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传统剧目,重新挖掘传统题材在当代闪光的东西,这个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查看全部评论(5)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5-1-2 22:33 , Processed in 0.1299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