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戏约有三百年历史。辛亥革命后,班社林立,其中较著名的有“三乐一旗?穴奇?雪两头羊?穴然?雪”,即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天然和庆乐然。福州还有许多闽剧爱好者,农闲时搭班组社,串村唱戏。这些专业和业余的闽剧班社,长期生活在民间,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许多有趣的习惯。其中对台、弹台、封台、闹台和破台,颇有特色,有些至今仍有孑遗。
对台:同台一起演出 对台就是唱对台戏,又称“赛台”。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州闽剧对台之风极盛,往往是二、三个戏班同在一个戏台唱戏,天刚破曙即开锣,至夜半,第二天则整日不停锣,直至第三天终场。谁先演,谁后演,用抽签方法决定。最后一天天明,各演《八大仙》一出,此日与平常不同,悉以全班角色合演,演出《盘古》或《三教》或《五子夺魁》,争奇斗巧,各尽所长。演出后,开始正剧。如闽侯甘蔗乡,每年九月廿七至廿九都演对台戏。有一年,旧仕梅戏班与三赛乐戏班唱对台戏,小班竟然胜大班,一时传为美谈。 闽班三赛乐当年在福州享有盛誉,那年因著名老生天宝师死了,许多拿手戏一时演不起来。而旧仕梅虽然是三等班,却出了一名青衣囝,上福州演出时,带着一帮“阳半”?穴捧场人?雪,戏班请他们吃住,对台时,青衣囝唱一句,“阳半”在台前喝一阵彩。头两天,三赛乐的观众不多。第三天怎么办?芽三赛乐的班主知道,旧仕梅最后一天,肯定会演出拿手戏《哪咤闹海》,于是采取“截戏”的下策,临时排演《杀五岳》,逼使旧仕梅演不成《哪》剧。因为对台有个规矩:“不能翻上”。如甲班演明朝戏,乙班如果演了《崇祯上煤山》,那么甲班就不能演明朝以前的戏了,如果演了宋朝的戏,观众就会喝倒彩,向戏班贴白字诗,就算输了。因此,这次对台观众公评是三赛乐输了。 对台的戏班如果平时交往甚厚,对台前可以互通情报,交流准备上演的剧目,甚至连服装也可以互相借用,但不能被东家发觉,否则就要扣戏资。
弹台:同演一出戏 弹台是对照的意思,指几个戏班在临近地方搭台,有意作竞赛演出,又称“搭台”。如福州南台保福山七月中元大演戏,各班一律演唱同样的戏。如演《界牌关》,几台都演《界牌关》,实际上就是《界牌关》演出比赛了。有一次,南港白苗乡,为了聘请闽班新国风和协民社到乡间搭台,将新国风安排在庙里演,竟把庙门口的几棵龙眼树砍掉,用以搭台,让协民社演出。当时新国风演出《哭灵牌》,名小生林逸豹饰刘备、名武生林云玉饰赵云。他们为关公戴孝,满身披素,台上白靠、白蟒、白靴,连校尉一概穿白。这种新颖的“满堂白”吸引了福州观众。白苗搭台演出时间到了,可协民社戏班还没到,观众议论纷纷,甚至说:“协民社不敢与新国风搭台。”其实不然,原因是协民社班主陈春轩?穴艺名“嘉宾弟”?雪与新国风班主薛良藩是师兄弟。一个是闽剧第一流武生,一个是闽剧四大名旦之一。陈春轩听说是搭台,不愿为争一时胜负伤害师兄弟之间的感情,因而借故辞演。 搭台中加演的“头出戏”?穴指武行折戏?雪如《铁公鸡》、《嘉兴府》、《水斗》、《四杰村》等。在剧中连环表演时,各献绝招,可以培养许多青年武功演员。搭台演出中,加演的“单出戏”,如《断桥》、《黛玉葬花》、《三娘教子》、《顾相如吃饼》、《吴山访友》等传统折戏,可以培养生旦净丑,以及各行当青年新秀。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陈春轩、黄荫雾、刘小琴等,当年都是凭借各自拿手的“单出戏”而红极一时,名噪海内。因此,搭台演出亦有可取之处,在农村至今尚偶尔见之。
封台:谢年停止演戏 封台就是春节前夕,戏班封了台位?穴戏位?雪,暂停应聘。旧时戏曲演员成年辛劳,仅农历岁末停演数日,稍事休息。休息前将衣箱和其他演出用具摒挡就绪,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以后,举行封箱、封印、封柜、封斗谢年仪式。有戏馆的班社在戏馆举办,没有戏馆者,就借用临近神庙举行。仪式大致是: 首先搭起将台桌,排小门帐,如舞台上的登台拜师形式。桌上排列大烛台、大香炉、两边烛架。桌前有签筒、笔架、砚、大印,十分严肃。小门帐上左挂状元帽、天官锁;右挂宝剑、弓箭。田公元帅供奉在正面中央。然后在二层桌上,供列天官、财神、魁星、雷公等面具。桌前两块公堂板用两斜架顶住。上写:“玉封探花府,九天风火院”。 然后,所有戏箱,均用大红纸写上:“封箱大吉”、“海不扬波”、“八面威风”、“平安如意”等吉利字句封之,分列两旁。每箱里面均放进“五子”。如瓜子、花生、红枣、乌枣、桂圆等吉利小食品,箱面用“元宝箔”压着。 最后,班主取出全年积蓄的“加冠赏钱”和“满堂赏”,加上班主补贴若干,设大宴谢年,痛饮一番。 新年正月初三?穴或初四?雪举行开堂仪式:首先拆掉将台桌,烧香鸣炮,吃第一餐饭。每桌供有年糕与肥肉,并有几碗好菜。饭后依次排队出行,学徒整队。第一个手抱田公元帅神像。然后排列门前,头一担是“米”和“面粉”。一双袋子,内贮“光番”?穴银元?雪若干,作为前导。其次便是“饭担”跟着走。再者挑戏箱,这时戏箱已郑重启封开箱,换贴“新春大发”、“开锣大吉”等吉庆语。有官箱、三衣箱、盘头箱、杂箱。还有刀靶担、茶担、铺盖,依次跟随,沿途鸣炮到演出地,无论如何,路上不能将各种戏箱停于地上,遇到交通阻塞,也要将戏箱挑在肩上,预兆一年演出不停。
闹台:以招徕观众 闹台又称“打通”。旧时戏班在乡间高台演出,开演之前,先用锣鼓和唢呐演奏,借以招徕观众。闹台分为三通,每通之间停歇片刻。头通以小堂鼓领奏,大锣、铙钹配合,点子较单调。二通,又称“响通”。以单皮鼓领奏,全堂打击乐配合、点子复杂,由“急急风”、“走马锣鼓”、“冲头”、“抽头”、“九锤半”、“马腿”、“大水底鱼”、“收头”等锣鼓经组成。头通、二通一般都由戏班里爱好打击乐的演员凑在一块打的。著名闽剧司鼓施坤官先生,幼年在戏班学戏时,觉得打通有趣,偶尔也凑上一名,或打锣,或打鼓。有时迟到了,就没他的份。于是,他干脆把堂鼓键或锣锤藏起来。这样,每次闹台便少不了他。三通又称“吹通”或“吹台”。由正式鼓板先生和专职乐师坐场演奏,以唢呐吹奏〔将军令〕曲牌。后来戏班进入剧场演出,仍沿袭闹台旧规。现时闽剧艺术日趋发展,打通仪式已不常用。
破台:新戏台首演 破台,俗称“祭台”。过去在新戏台落成时,首次演出前,必须由戏班举行破台仪式。其实“破台”也就是演一折戏,熟悉环境使演职人员在舞台上不出事故,祝愿此地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一句话,这折戏主要是图吉利。 破台时台上列着香案,先由王灵官与玄南?穴即马元帅?雪在急剧的锣鼓声中上扬、开南门,引出弥勒,扫殿添油,鸣钟擂鼓。然后,如来、观音、韦驮和四大金刚排堂。接着值日公曹?穴即符赐?雪呈文上报,某处新戏台落成,于是如来法旨令真人?穴钟馗?雪和城隍去捉拿“五方鬼”。以后,城隍又指派三田都元帅及其部将乌哥、白弟、郑二伯、郑二母等赶到新戏台。元帅手持一只公鸡,当场咬掉鸡头,将血洒在台前。灵官持五雷碗当台摔碎。据说是为了“镇邪”。最后由王灵官、马元帅关闭南天门破台结束。结束后演出剧目应是吉庆戏。如《渭水河》写文王求贤得姜尚。或《南北斗注寿》等戏。东家还把弥勒扫殿添油时,演员表演用的草履、脸盆、毛巾、牙罐和牙刷,赏给扮演弥勒的演员。解放前,南台天华戏院和三山戏园落成时,都演过破台戏。闽剧四大武生之一赵长顺?穴其余三人是:陈春轩、关传赓、余道奇?雪饰演三田都元帅。 如今,“破台”习俗已不复存在。笔者对此作以介绍,并无宣扬之意,只是为了让研究戏曲文化史的人们知其内容,便于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