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名票陈赓与上海闽剧票房

2009-4-30 11:57| 发布者: 音乐虫子| 查看: 982| 评论: 0|原作者: 林光耀

    陈赓,女,1910年生于福州文儒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阶平为律师,毕业于福州政法学校,是一位闽剧爱好者、著名的笙演奏家,曾参加如赓飏闽剧票房。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与闽剧票友郑季如先生合唱的《亲母闹》,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可能是闽剧最早的唱片之一。
  1927年,16岁的陈赓毕业于福建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同年又考入福建省政府,在秘书处第一科任科员。由于她受家庭的戏剧艺术的熏陶,虽然没参加飏歌社,却参加福州市人籁京剧票房。票房设在福州南台田垱(今中平路)广升戏院楼上。票房中有许多闽剧爱好者,通常每星期聚会一、二次,配锣鼓清唱闽剧。有报社编辑郑英勋先生,擅唱花旦;张珍女士唱花旦;还有西药房琴师刘源沂、小学教师、琴师李南平等。当时,陈赓女士仅业余登台表演京剧,对闽剧只参加清唱。1932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到福州仓前山约她灌制六张唱片。有《婆媳相骂》(与郑英勋合作)、《墦间祭》(与张珍合作)。其余皆由她个人独唱。有《四大景》、《紫玉钗》、《奈何天》、《万花莲船》等。后台乐队都是票房的业余乐师。唱片上注明人籁票房字样。
  同年下半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约陈赓女士原班人马到沪灌制二十四张闽剧唱片,仍由陈赓主唱。录制地点在上海提篮桥汇山码头该公司灌制室。录制演员、乐师到沪的船票、食宿皆由公司负责。原计划仅录制六张,后唱片公司一再要求,加至二十四张。两次录制活动,陈女士未收取任何酬金。这些唱片当时畅销国内外,特别在东南亚闽籍华侨聚居地区。解放前在上海出版的《第十八版大戏考》及前各版大戏考均有记载。
  1934年初,陈赓离职到上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有个松风闽剧票房,地点设在福州路云南路口三山会馆福州同乡会内。领头的是上海商人,擅长中医、精通书法的陈润南先生(福州人),大家都呢称他润南伯
  三山会馆建筑有如庙宇一样,中间大殿祭奉妈祖,设有戏台。两边各有一排厢房,供福州同乡会及闽籍工商业者,各行业公余办公开会用。票友们一般是下班后常聚集娱乐,不拘形式,能者为师。有时也跟唱片学,并无教习,也有不少爱好者常来听唱。每逢节日,特别是每年春季的妈祖诞辰日,必登台彩排会演。彩排前,一般都有聚餐,参加者自由乐捐,多少不论。陈赓仍坚持配乐清唱,从未登台。
  建国后,在上海南市区同德里木材商人叶耀承家常有闽剧爱好者聚会。南市区居住福州同乡较多,参加者大多是江南造船厂的闽籍职工。但已不再彩排登台演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不少票友或迁居外地,或其他原因,票房就无形解散了。
  1954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首次赴沪,剧团假座当时最新落成的友谊会堂演出,盛况空前,场场爆满。上海文艺界权威人士皆来参加观摩,各报刊纷纷撰写评论文章,同乡赠送锦旗花篮极多。有一面锦旗上书:慰我乡思四字。当时,人过中年的陈赓女士还陪同名旦郭西珠、严美丽;生角名宿李铭玉、著名小生李小白;著名老生洪深等到上海唱片社(在百代唱片公司原址)录制唱片有《紫玉钗》、《渔船花烛》、《荔枝换绛桃》、《反皇城》、《闹菊园》、《辕门斩子》等,唱词刊登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戏考》上。在录制房里,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陈赓女士:你当年录制的蜡盘还在库房里,需要时可以翻制成唱片。至今,笔者偶尔在福州南台花鸟市场地摊上,还看到当年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郑奕奏与石祥官演唱的《百蝶香柴扇》(三杯酒);郑英勋、刘源沂演唱的《五更鼓》、黄铭卿演唱的《王莲莲拜香》等留声机唱片,每片人民币15元。
  1959年,年届知命的陈赓女士初次回到家乡福州。她这一行可是个大丰收。她的妹夫、著名闽剧作家陈启肃先生送给她一本自己改编的全本闽剧《紫玉钗》。过去闽剧演出的《紫玉钗》只有片断。同时,她的弟弟陈实君(原福州戏曲学校胡琴教师)也送她一本《闽剧唱片唱词集》小册子,包括解放前录制的大多数唱片唱词,其中还印有陈赓女士的玉照。返榕省亲期间,她还应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约请,由郑英勋先生找她录制京剧《嫦娥赞卫星》、《生死恨》、《坐宫》等三出。还与福州飏歌社程西坡先生合录传统飏歌曲目《三怕妻》、《婆媳盘答》。并在福州东街文艺剧场彩排演出京剧《坐宫》和《玉堂春》。这是陈赓女士在福州的最后一次活动。
  六年前,年近九旬的陈赓老太还从遥远的申江寄来她珍藏四十余年的闽剧手抄本。有当年上海松风闽乐()票房秘本、张古愚氏亲批的《和尚讨亲》、《周金娘投庵》、《状元拜塔》、《墦间祭》、《五凤吟》、《镜花缘》及《闽剧唱段集锦》一册。中间有《孟姜女》、《张凤与秋娟》、《闹菊园》、《金龟记》、《火烧沉香床》、《窦氏女哭五更》、《打花鼓》、《薄情血》等20多段流行唱段。并附有工尺谱。有的用宜文堂造的毛边纸,以毛笔楷书或行书手抄的、也有油印的。这些本子原是鼓师杨云翔退休回乡时留给陈润南先生的,后陈老又转送给陈赓女士。从1998126日至1999614日,陈老太太给笔者和徐鹤苹先生7次来信,详述她的艺事人生。她最后一次来信写道:我第一次观剧大约在八至九岁间(19181919),由家中大人带去三皇庙戏台看剧。记得由旧赛乐戏班表演。当时所有戏班尚无女演员,旦角由男旦依银弟主演(闽剧四大名旦之一——薛依银弟)剧目已忘。此时的舞台布置格局大致与今日的京剧舞台布置相仿,桌子为半张八仙桌大小,椅子有靠背,十分简陋,福州话称为柴牌桌柴版椅,有简单的布制桌围,根据剧情摆设可象征各种布景道具……”陈老太还无偿地将手抄本赠给福州闽剧院艺术研究中心。

最新评论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18 16:39 , Processed in 0.1635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