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闽剧史大事记

2013-3-28 10:11| 发布者: 剧团二伯| 查看: 38414| 评论: 1

闽剧史大事记(公元762-2006年)
王宇辑录、徐鹤苹修订

  唐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自唐先天年间开始,本州准假令三日,官府在乾元、万岁、大中、庆城、神光、仁王各大寺庙张灯结彩,在谯门设彩山,搭棚台集俳优倡伎合乐,并弛门禁让士民观赏。

代宗年间(762-779年)

福州歌舞相当繁盛,福州观察使送歌舞乐伎10人往京都长安,进献于宰相元载之子伯和。

元和年间(806-820年)

侯官人陈去疾作《踏歌行》诗,描绘当时舞龙、莲花舞情景。

会昌年间(841-846年)

闽县人林滋作《木人赋》,描绘当时木偶表演的舞蹈动作,赞其有“贯彼五行”、“超诸百戏”的艺术效果。

天复初年(901-902年)

福州安泰桥一带,两岸酒市歌楼,箫管歌声从“柳荫榕叶中出”。

五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

王审知以百戏礼迎闽侯雪峰寺神晏国师任鼓山住持。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

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皇后陈金凤善歌舞,通音律,自作《乐游曲》,令人传唱。

皇佑年间(1049-1054年)

福州太守蔡襄在于山野意亭宴请学者陈烈等。陈烈因不喜其命营妓歌舞佐饮,借故告退。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闽清人陈旸著《乐书》二百卷成书。

绍兴九年(1139年)

元宵之夜,福州恢复在城门设彩山,搭棚台,集俳优演出歌舞杂戏的旧例。

淳熙九年(1182年)

梁克家纂成《三山志》,书中记述了自唐先天年间开始,福州的元宵“灯球、彩山、观灯”,三月廿八岳帝生日“结社荐献”,四月八日庆佛生日“庆赞大会”,岁除“驱傩”等活动中的歌舞杂戏演出。

宋末元初

南戏《张协状元》等剧目中,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

元朝初年

福州人陈以仁著有杂剧《十八骑入长安》、《锦堂风月》二种。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弋阳腔已流传福建。

万历初

昆山腔已流传福建。

万历年间(15731619年)

闽县邓原岳(1555-1604年)所写《春日杂兴》诗“官府行春咽管弦,大家齐到瓮城边。就中一种田间曲,貌出村妆绝可怜。”记载了当时福州的一种田间小戏的演出。

福州戏班赴琉球演出《王祥》、《姜诗》、《荆钗记》等剧目。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中秋,福州推官阮坚之,在福州乌石山凌霄台,邀集“梨园数部”汇演,浙江剧作家屠隆应邀担任祭酒,即兴参演。次日,曹学佺邀阮坚之、屠隆等在凌霄台观其家班(人称其为“儒家班”、“儒林班”)演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曹府“儒林班”参加洪塘金山寺普渡演出,称为“第一代儒林”。

明末清初

闽东方言区有本地唱“民歌俚曲”的老“平讲班”演出,还有外来的“江湖班”走乡闯寨流动演出。

顺治三年(1646年)

曹学佺自缢殉国。

顺治十八年(1661年)

靖南王耿继茂带戏曲艺人十余班,终日在福州南门石塔寺演唱,看者每人索银三分。

乾隆十一年(1746年)

清高宗弘历追谥曹学佺为“忠节”。

乾隆十一年至同治年间(1746-1874年)

福州郊区和闽侯、闽清等地发展有洪塘、陈厝、浚边、珠湖、潘墩、义序、尚干(共有3班)、扈屿(共有3班)等十二个儒林班,多以其所在乡为其班名,都不对外作营业性公演,仅在士绅官宦私宅演出,不让平民百姓观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三庆徽班奉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命,入京参加弘历皇帝万寿庆典演出,受到皇室赞赏。从此徽班在福州身价倍增。

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

徽班“大吉升”和“祥升”,在福州乌山一带设有戏馆,频繁演出《醉打山亭》、《小青题曲》、《游园惊梦》、《紫钗记》等剧目。

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07年)

福州又有“三庆”徽班,与“大吉升”、“祥升戏馆都在乌山一带,多在城里的会馆、神庙演出,被并称为“上三班”、“城里班“;戏馆都在南台的“三连升”、“三连福”和“三和顺”徽班,被俗称为“下三班”、“城外班”;还有在郊区农村流动演出的“下洋”、“新下洋”、“三下洋”、“北路一”、“北路二”、“北路三”等徽班。

咸丰至同治三年(1851-1864年)

美国传教士卢公明记述:福州城里城外附设演戏戏台的寺庙有几百个,还经常在街头临时搭台演戏。寺庙和街头演戏,都由用本地方言演唱的平讲班或已地方化的江湖班演出,谁都可以看,不用花钱买票;士绅官宦也常在私宅请戏班演戏,多为说“官话”的徽班,少量系儒林班的演出,私宅演出仅让女眷和特邀宾客观看,是不对外的。

光绪至宣统年间(1875-1911年)

福州出现作营业性演出的醉春园、达云霄、赛月宫、仿桃源、乐琼仙、庆云仙、庆仙园、正天然、青云天、乐云天、凤麟奇、谱云霄、梁父吟等十三家儒林班。儒林班与平讲班、江湖班在营业性演出的激烈竞争中,相互渗透逐渐融合为“闽班”,是为“前三合响”时期。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福州平讲班旧仕梅班在连江县琯头镇玄福寺演戏,因悬灯坠燃,引起火灾,烧死200多人,其中戏班艺人有45人罹难。

法国剧作家波罗·克罗保鲁到福州任法国驻榕领事,常到仓山广东会馆看戏,并于八月十七日完成名为《第七天的休日》的剧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在日本留学的林天民,参加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成立的春柳社的话剧活动。4年后回福州创办“文艺剧社”,将西方的话剧形式和布景引进了福州。

宣统二年(1910年)

邵亨友改“仿桃园”闽班为“赛乐天”闽班。

宣统三年(1911年)

施茂源聘请达云霄儒林班老生黄珊惠、三花张秋藩、郑礼寿、三花铨、小生莜细俤等参加“七子班伬唱队”,继续伬唱并挂衣化妆演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ok13313811025 2013-5-17 13:02
我是福州人我热爱闽剧。

查看全部评论(1)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0-14 21:47 , Processed in 0.1226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