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我的闽剧记忆

2012-5-3 00:47| 发布者: 剧团二伯| 查看: 1065| 评论: 0|原作者: 林辉

   记得小时候,我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跟随母亲去剧场看闽剧。在我的心目中,闽剧明星简直如同天人般的神奇!

   我的第一次闽剧记忆,大约是在1976年左右,在黄巷的南华剧场看的,由著名闽剧演员王梅芬、曾光萍主演的闽剧《苗岭风雷》。当时我只有10岁,该剧的剧情已经全忘了,但我还清晰地记得王梅芬珠圆玉润的唱腔。不夸张的说,这位由票友下海的闽剧名家,她的表演及唱腔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准。特别是唱腔,华丽程度可以和歌剧媲美。更难得的是在闽剧名家中青衣和老旦两门都演得精彩的不多,而王梅芬青衣应工的代表作《窦娥冤》和老旦应工的代表作《六离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时光的流逝,黄巷的南华剧场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许多闽剧名家的演出都是在那里看的。闽剧《江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记得当年在福州最繁华的八一七路南街段群众照相馆沿街的橱窗里就摆着一组闽剧《江姐》的剧照。可见当时的闽剧演员在福州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的流行明星一样。林芬菁、胡奇明、王梅芬三组江姐争奇斗艳,周淑琴(大扁)的双枪老太婆英武逼人、李铭玉的甫志高形神兼备,詹剑峰的沈养斋阴险狡诈,林聪中的华为风华正茂。林芬菁扮演的江姐站在南华剧场舞台上的风采比起京剧名家张火丁的江姐一点也不逊色,而李铭玉的甫志高可以说是我看过的各剧种中水平最高也是最传神的。林、李二位名家在朝天门码头上对唱的“此一去华蓥山下百花开放”的唱腔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闽剧名家林瑛当年在《江姐》中扮演杨二嫂。初出茅庐的她也演活了这个人物。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林瑛的本领就在于她塑造的舞台角色不论大小都让人过目不忘。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位艺术大家与普通演员最大的区别吧!

   闽剧老生洪深演《十五贯》中的况钟,我也是在南华剧场看的。几十年过去了,他在该剧中首次上场的一句唱腔“执法如山”至今我还记得。一开口声若洪钟,可惜的是这位名老生没有传人,他的舞台神韵也只有在记忆中去追寻了。青衣名家王芬卿的《寻夫控夫》《羚羊锁》,我也都是在南华剧场看的,她的唱腔完美程度个人认为接近京剧大师张君秋的张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闽剧的又一个黄金期。活跃在榕城舞台上的省、市级剧团共有4家。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福州市闽剧一团、二团、红旗剧团加上二十几家县级剧团也经常来省城演出,可以说每天都有好几台闽剧登台亮相,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经常演闽剧的剧场就有好几家。除了之前说的南华剧场外,鼓楼区就有光荣剧场、人民剧场,台江区有天华剧场、文艺影剧院、教工礼堂、工商联礼堂、文化宫剧场、台江文化馆、茶亭工人俱乐部及仓山区的仓山影剧院、第一工人俱乐部。要想买到位置好的戏票还要托人走关系才能买到。可以想象那时的闽剧在福州人的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闽剧名伶也粉墨登台,重拾“儒林”的风采,演绎“江湖”的豪情。刚刚由福州市闽剧团分离出来,恢复建制的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和福州闽剧一团也分别上演看家名剧《陈若霖斩皇子》《珍珠塔》。一出《珍珠塔》成就了一位闽剧大家,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闽剧皇后”的胡奇明。她塑造的陈翠娥舞台形象,可以说是闽剧“闺门旦”的最高水平。《珍珠塔》和《孟丽君》这两出戏也成了这位当年红极一时旦角魁首闽剧名家的代表作。由胡奇明、张品生、林宝英、陈妙轩、林秀英、郎梅英、陈逸昌、林亿惠联合献演的闽剧《珍珠塔》也成了被称为闽剧瑰宝的这一剧目最精彩、最经典的版本。之后几十年呈献的《珍珠塔》在演员阵容上都无法与这一版相提并论,称其为空前绝后一点也不为过。可惜的是没有留下当年舞台演出的录相,只留下实景拍摄的《珍珠塔》让戏迷重温该剧当年的辉煌。我以为实景拍摄的戏曲大多偏离了戏曲的本体,精彩程度远不如舞台演出。实景版的《珍珠塔》虽乏善可陈,但我依然记得当年电视台播出该剧时,福州万人空巷争睹闽剧的盛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位于茶亭的工人俱乐部,一台由闽剧新秀领衔的传统闽剧《梅玉配》开锣了!一出戏成就了四位后来的名家林瑛、林聪中、李少华、陈楠。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当今闽剧界的领军人物林瑛。她塑造的沈红芳这个角色只能用一个字“活”来形容。这出戏也奠定了林瑛舞台生活的基础,后来的《潘金莲》《卓文君》直至《王莲莲拜香》都成了林派的代表剧目。林派弟子周虹、陈琼也为闽剧捧回了代表中国戏曲最高水平的两朵“梅花”。

   提起“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提起“闽剧第一梅”的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乃春,人们自然会把他和他塑造的闽剧林则徐联系在一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出戏能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可算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大事。新编历史闽剧《林则徐充军》就是这样的一出戏。而领衔主演的就是当年名不见经传的陈乃春。记得我第一次看这出戏是在台江码头元洪城对面的文艺影剧院。现在剧场还在只是已不演戏剧了。我还记得当年初次欣赏陈乃春舞台艺术时的感受,觉得这位扮演林则徐的演员日后必成闽剧大家。一个青年演员能把民族英雄演活了,演得让专家、戏迷啧啧称赞,演得让当时的媒体把闽剧的林则徐与电影大师赵丹的林则徐相提并论,我想日后陈乃春能成为“闽剧第一梅“,成为当今闽剧第一老生并自成一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我的闽剧记忆中,1986年省剧协主办的闽剧名老艺人联合演出可谓一场闽剧大餐。规模之大,水平之高是闽剧史上罕见的。记忆中开幕式上有“福建梅兰芳”之称的闽剧泰斗郑奕奏曾上台发言。当时他年事已高不能亲自登台献艺,但其他几位闽剧名家的演出让我大饱了眼福,真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都已过花甲之年的闽剧名家们共同奏响了闽剧的华彩乐章!黄荫雾的《同心花》足见其“活闺秀”的美名绝非浪得,刘小琴、李小白、董小狐的《一文钱》,“三小”绝技后辈望尘莫及,林忆灿的《马前泼水》技艺不逊京昆,李铭玉、林瑛的《贩马记》似有几分百戏之祖的余韵,陈妙轩、李香君的《王本哥看大水》生动活泼,依稀看见平讲戏的身影,陈平的《招姐做媳妇》市井味十足,王梅芬的《六离门》正气浩然,林秀英的《窦氏女》让人想到其父闽剧名旦林芝芳的风范。

   在近几年的看戏中,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的是福州闽剧院当家小生吴则文。个人认为吴则文并不是一位初上舞台就让人惊艳的演员,但绝对是属于大器晚成并且相当敬业的一位闽剧演员,第一次看吴则文的戏是什么时候已不记得了,但是这个演员给我的感觉是一步一个台阶,表演和唱腔都已渐入佳境。他近年主演的《天鹅宴》《陈靖姑》等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闽剧记忆中,名丑林务夏的贻顺哥、唐秀山、林亿惠的娄阿鼠、叶巧云的《女驸马》、林宝英、林淑英(小扁)的《夫人城》、陈仕心的《拜塔》、邓学棋的《小刀会》、林玉技的《汉宫梦》、黄愿亭的《曲判记》、朱善根的《贬官记》、林培新的《三搜幻化庵》、陈则平的《冯梦龙断案》等都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闽剧艺术已渐渐淡出都市人的视野了。但是,看闽剧在我的休闲生活中从不间断。跟着实验闽剧院到北京看陈洪翔的“申梅”大戏,为周虹的《潘金莲》鼓掌喝彩,被陈琼那异彩纷呈的唱腔所迷倒,再到前不久随福州艺校到重庆观赏陈乃春、林梦萍二位名家主演的《红裙记》,我个人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闽剧《红裙记》。闽剧始终伴随着我的生活。

   闽剧是所有福州人为之骄傲的家乡戏,是许多旅居海外、客居异乡的福州人永远的记忆,但愿这朵闽都艺术奇葩能永远留在榕城的舞台上!

最新评论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0 03:51 , Processed in 0.1539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