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对闽剧的思考

2010-1-2 16:53| 发布者: 音乐虫子| 查看: 1210| 评论: 4|原作者: 柯子铭(福建省文化厅)|来自: 福建省文化厅

( 音乐虫子编辑整理 ) 

    闽剧,在我省二三十个地方剧种中,也是一个古老剧种。它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逗腔,早于明末清初开始孕育形成,并有家班演出;以后又融汇地方洋歌小调及江湖等外来声腔,在三四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历经递变,绵亘不断。目前,在我省地方剧种的大家族中,占有四分之一的演出单位,遍布二十多个市县、叶茂枝繁;随着闽人的足迹,传播北美和东南亚各国侨区,在异国迄今弦音未绝。

    一种剧种所以富有生机,重要的在于它善于博采众长,随机衍进,适应时势的流变,提纯、丰富自己,永葆长青不败;入其固守一隅,抱残守缺,囿于现成格式,不说难以生存,甚至衰落消亡。闽剧的历史流程证明了这一真理。它最初的逗腔,为爱好并有志于音律的文人,乐师倡创的,典雅缠绵,但缺乏应有的活力,后吸收洋歌小调,以及外来声腔江湖、唠唠等,增进活泼清新、醇厚凝重的旋律,使音域广阔、多变,可以表现更加广泛的题材;艺术团体也从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三班合一,继又有徽班艺人加入,形成新艺术集体,最后完成了闽剧这一具有独特个性的地方剧种。

    在近百年来,仍不断在艺术上进行改革创新,尤其在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方面,学习、借鉴京、昆、徽的艺术手法,并向民间吸收艺术营养,在科步、服饰、化妆、舞台装置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摆脱了简陋、稚嫩、粗糙的面孔,特别是有自己的创造,保持了闽剧自身的个性。其中,闽剧的机关布景灵巧、奇特、逼真,在闽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名噪一时,遐迩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更自学、全面地提高闽剧艺术的素质,出现崭新的面貌。

    艺术生命力的兴旺,正是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他们创造力旺盛的表现。闽剧每一时代的成就,都是同闽剧艺术家的智慧、心血凝聚的结晶,同他们创造性的贡献分不开的。闽剧由于涌现一批旦角表演艺术家,如辛亥革命后的郑(奕奏)、曾(元官)、薛(良藩)、马(秋官)“四大名旦”,以及后来的黄荫雾、林芝芳刘小琴等等名旦层出,使闽剧旦角艺术达到高峰;由于陈春轩锐意革新、刻苦磨练,不断创造,又使闽剧武功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当时足以与在闽的外来剧种对垒。建国后,生行李铭玉、旦角郭西珠,丑行林务夏,林赶三、唐秀山,老生洪深等,承前启后,继古开今,创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他们在表演、唱腔等方面,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品韵,形成闽剧中兴的繁荣景象。艺术家是我们戏曲艺术生产力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如果说,剧种的生命力在于艺术家的精神力度和艺术高度,而它的源泉却蕴藏在群众之中,离开自己土壤的任何剧种,都终究被淘汰乃至湮灭。闽剧诞生的年代,福建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据《闽部疏》记载,明代福建的土产“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在航大海而去,尤不可计”,足见其昌盛状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城镇市民、商人阶层以及广大农村观众。古时,剧团要仰给于民众,它势必与群众保持鱼水般的联系。仰之于民,供之于民。戏班的演出要为广大民众切身关心的话题,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广大观众又从场上的演出中,不断地反馈他们的爱憎好恶以及审美趣味,促进剧种艺术的改造与提高。那时剧作家或自觉或不自觉地看到这一点,他们时时注视社会进步潮流,以及观众的需求和审美心态来编写剧本,触及时事,激动人心,演出后都受到良好效果。比较著名的如《马达加》、《蔡松坡》、《古田案》、《伍老与周良显》《孤儿血》、以及后来的《卢沟桥》、《九命沉冤》等等,都是当时福州地区民众普遍关心的题材。这是闽剧剧目建设的一个好传统,闽剧剧作家在沟通剧种与民众之间关系上,起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以往前辈的艺术实践经验和闽剧优秀传统,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对它珍惜、研究、总结,并加以发扬还做得不够。因此,对目前闽剧现状的认识,往往未能从闽剧历史的全过程来观察当今所发生的种种现象。闽剧界的朋友相见,不免叫苦不迭,感叹戏景不佳,观众上座率不高,多有悲观之感。但是,联系闽剧的发展流程,冷静想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福州语系的观众遗弃自己的剧种,还是闽剧遗忘了他们,又忽视了自己呢?看来正确的回答在后者。演出市场是不及昔日的黄金时代,不象过去那样灼人眼目,但也不要忘了过去也有不景气的时候,特别闽剧植根于福州语系的群众之中,它是有福州语系的观众经过三百余年孵育、培植起来的,它的剧目、音乐、语言、表演风格都有强烈的地域性,同闽剧观众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闽剧有它自己的土壤,这是最大的优势。我们不能奢望用以往热火兴隆时期,独占娱乐场的盟主地位来要求它。我们需要的是面对新历史时期的大众,既不要忘了闽剧的故家老观众,也不能丢了迎面而来的闽剧新友年青观众;既需要有闽剧自己鲜明个性的艺术媒介吸引观众,又要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鲜的剧作内容、形式和手法;同样要不断造就并推出自己第一流的艺术家献于观众面前。只要我们给观众以奉献、理解和真诚,观众就会报之爱戴、赞赏和美誉、闽剧仍然需要在熙熙攘攘、竞争斗胜的环境中发展。

    如果在客观上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其他诸如闽剧是否有自己的特色问题,唱腔如何改革问题,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与自身修养、创作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以及传艺接班,提高剧作、演出水平,剧场演出与广场演出的得失等等,许多关于闽剧振兴的课题,都可以研讨,求得科学的结论,以资实施。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大有裨益。进而着手今天,起步足下,新时期闽剧的新繁荣大有希望。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闽水情 2011-4-24 18:56
我基本同意楼主的观点。“------虽然他们在舞台布景、人物塑造方面下了大功夫,也取得突出成绩,但与群众喜欢的传统曲调基本上背道而驰。”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福州闽剧的具体体现,作为上层建筑的戏曲,没有强大的基础来支撑,可想而知。你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那些“边府边县”的剧团在生存上都面临考验,没有经济条件、时间、人力来提高,各地政府也拿不出许多票子,来扶植传统闽剧的提高,那只能是“自生自灭”而已。
引用 lyhnt 2011-2-7 22:34
一、基本上赞同楼主的看法,但有几点还需补充一下:1、目前占据闽剧舞台的大多是闽剧实验班,他们曾得过这个奖那个奖,说明这些演员的基本功和条件都很好,曾代表过主流派,但实验班里的闽剧已经偏离传统闽剧,得不到群众的喜欢,所以难以开拓市场。2、农村的闽剧班基本是业余爱好者主演,他们无论是音乐唱念还是做打动作,很少有专业训练,基本是即学即用,水平比较低。这部分人虽然受到群众一致喜欢,毕竟功夫差,动作和唱念都比较粗糙,难以脱颖而出。3、传统戏曲的特点是慢唱,悠长,但韵味好,观众就是喜欢那种拖得长长的、一唱三叹,细听慢嚼,在细细的品尝中得到无穷享受。4、过去传统戏曲得到大家欢迎与喜欢,那是在一个特殊年代,虽说百家齐放,其实是百花园里种的都是向日葵,群众没有其他娱乐选择。现在群众的文化有了多样化选择,闽剧演出的市场自然是风光不再。
引用 lyhnt 2011-2-7 22:20
二、倡导闽剧改革的实验班所演出的作品,让人很难找出一些优美的好唱腔和好唱段,虽然他们在舞台布景、人物塑造方面下了大功夫,也取得突出成绩,但与群众喜欢的传统曲调基本上背道而驰,令人痛心!要想让闽剧象京剧、越剧那样让大家喜欢起来,必须扎根在群众中。要做到:1、要有不少让群众喜欢的好唱腔,如有黄梅戏里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那一出唱腔,这个唱腔的节奏也许慢些,悠长一些,但它富有韵味,让人百听不厌,反面让人能细细地赏析。2、在一本戏必须要有几个典型的好唱段,如京剧贵妃醉酒里的“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观众就是喜欢,票友就爱跟唱。3、要有一个好故事,让观众回味无穷,如京剧的了陈三两故事,就很精彩,富有吸引力。
引用 lyhnt 2011-2-7 22:18
三、现在,我用京剧陈三两爬堂来综合分析一部好戏曲的三个特点:首先,戏里的陈三两故事令人感动唏嘘;其次,那个“家住山东在临清”选段,就是好听,就是群众跟学的典型京剧精品唱段。第三,“家住山东在临清”选段韵味好,优美,百听不厌。好腔调,好唱段,好故事,当然越唱越红火。这应当是闽剧改革的方向!新闽剧的亮点在哪儿,观众喜欢他们的哪段唱词,谁能找出?而过去演的甘国宝就有甘与王莲莲盘唱那处戏,就有这些亮点!一对比,就明白了其中改革道理。

查看全部评论(4)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5 23:19 , Processed in 0.1469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