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查看评论
引用 剧团二伯 2012-11-18 11:47
(七)歌仔戏(芗剧)掌故      1.歌仔戏还乡进香   民国17年(1928年)三月十五日,同安县白礁乡(现属龙海市)慈济宫庆贺保生大帝诞辰。台湾台南歌仔戏“三乐轩”戏班,首次渡海前来进香。行前,戏班艺人提前四天集中在台南学甲慈济宫前,隔海遥拜。当时,受到占踞台湾日本侵略者的阻挠,戏班只能偷渡,先到厦门,一部分人至白礁乡朝拜祖庙,请得香火回厦,就在水仙宫妈祖庙前演戏三天。因唱、白皆属闽南话,大受欢迎。   2.火烧白鹤,“仙公”丧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歌仔戏“霓光”班在漳州九龙戏院演出连台本戏《刘香姑》,班主李东生主演“仙公”。他用葫芦装火药,内置电线,缠于腰部直到脚下,通过鞋底;另在舞台上钉一枚铜板,接通电源。当演员的脚一触铜板,葫芦即喷出烈火,烧毁对方放出的白鹤。这个机关表演叫“火烧白鹤”。一次,李东生演到这一关节时,两次接触电源,均告失效。他焦急万分,以为火药装得不够,便借故跑进后台,用火药塞满葫芦,当第三次接触电源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李东生肚子被炸裂,抬到协和医院抢救时,已断气了。   3.都马剧团东渡台湾   南靖县都美镇马公乡有个歌仔戏剧团,当地人唤做“都马剧团”。它的前身是小梨园戏“新来春”班,民国29年(1940年)改唱歌仔戏。该班拥有不少名角,在漳州地区的歌仔戏班中被誉为“师傅班”。民国36年(1947年)春,该班巡回演出于泉州。当时,班主叶福盛能编能导能演,是个多面手。戏班在泉州侨乡演出声誉甚佳。民国36年(1947年)夏,得华侨资本家庄培进的支持,在晋江县青阳镇安家落户,在泉州一带逗留近两年。民国37年(1948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得晋江县清蒙乡旅菲归侨郑歹示的资助,由晋江梅林港搭帆船东渡台湾,作商业演出。帆船在台南安平港靠岸,因事先没有找到入境担保人,全团被扣在码头猪舍里。后经安平港“角头绅士”担保,领出参加庙会演出,甚得观众好评。从此在台南立下脚跟,但有的知情观众仍戏称该班为“猪舍班”。   都马剧团旅台演出的最大功绩是,把漳州歌仔戏名艺人邵江海所创造的新腔[杂碎调](又称“改良调”)带到台湾去。台湾观众听到这种新腔,感到十分新鲜和悦耳,就把这种新唱腔统称为“都马调”。都马剧团在台湾各地卖座不衰,风靡全岛。台湾当地歌仔班争相仿效“都马调”。
引用 剧团二伯 2012-11-18 11:47
(二)梨园戏掌故      五班同台   民国34年(1945年)阴历七月初六、初七日,晋江县深沪乡迎神赛会。其时,有陈锅从的“西头戏仔”班、林远的“金和升”班、洪连衫的“瑞春园”班、姚头的“梨金园”班和朱维昌的“小祥春”班等5个小梨园七子班同时演出。赛会主事人用船上的跳板联结搭成一个阔13.3米,深3.3米左右的大戏棚,然后用4支竹竿把台面隔成5个表演区,每班一个表演区;由5个班联合组成一支伴奏乐队,同时演出梨园戏传统剧目《吕蒙正》的选场《打赶》。5个班的演员举手投足,同起同落;唱段道白,同声同息,整齐如一,观众叹为观止。    (三)祁剧掌故      盲戏迷听祁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宁化县李畲村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戏迷叫“进宝老”。距李畲5里远的下巫坊,每年春、秋两季唱会戏,专请祁剧班。进宝老每次必到,风雨无阻。戏听久了,他也会哼唱几段,有时还边唱边表演,他最熟悉的戏是《牡丹对药》。戏班为照顾盲人,总是端把椅子让他坐在台侧,只要鼓板一响,他就知道是什么人出场;琴声一起,他就知道唱的是什么戏文。有一次,戏班演《穆柯寨》,扮焦赞的上场,念白时竟胡编:“巫坊做戏苔冬仓,祠堂门前搭瓠棚;大的摘来挖瓠勺,小的摘来熬菜汤。”这是嘲笑东家伙食办得差。台下观众没听懂,却被老戏迷听出来,待戏演完后,他便向戏班抗议,令班主赔礼道歉。从此,老戏迷进宝老名声更响,到巫坊演戏的人都相互告诫:“认真做戏,不准胡编乱演。”    (四)闽西汉剧掌故      1.罚打十板,赏银十元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漳平县新桥乡珍坂村外江戏(指闽西汉剧)戏班名丑曾利金,表演灵活机巧,传神逼真。一次,戏班赴县城演出,他扮《偷鸡》中的时迁,把时迁飞檐走壁、越户偷钱、抓鸡、剥皮啃骨头等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滑稽风趣。有位观众看得入迷,忘乎所以,高声惊叫。此时正在看戏的县太爷,也指责时迁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中偷鸡摸狗,喝令把他拉下来,罚打十板。曾利金大声叫冤,观众哗然。戏散场后,县太爷醒悟过来,即令随从赏给曾利金银元十块,并赞其表演技艺逼真。从此,曾利金名扬闽西,民间盛传“罚打十板,赏银十块”的佳话。   2.对台帮输班   民国29年(1940年)立夏时节,上杭艺人李传贞与刘锦丛,在南阳苦坑“新彩凤”班帮演戏。一天,听说梁祥礼的“龙凤鸣”班同袁善全的“龙凤堂”班,在双溪唱对台戏,两人同往看热闹。到双溪后,只见“龙凤鸣”班台前人山人海,而“龙凤堂”班台前却冷冷清清。两人商议,这两班都是家乡班,不能袖手旁观,要帮一下输班。于是,两人便悄悄从“龙凤堂”班的后台登台。一会儿,台前戏牌上换写上演《左慈进柑》。戏一开场,观众便涌向“龙凤堂”班台前。原来,乡人熟知李传贞擅长老生,刘锦丛擅长大花,《左慈进柑》是他俩搭档的拿手戏,所以争相观看。    (五)平讲戏掌故      艺人斗地霸   民国初年,古田县杉洋乡地霸余炉燃、余淮淮父子,包揽捐税,鱼肉乡里,群众恨之入骨。当地四平戏艺人出身的黄潮仔,发动村民组织“义民社”,与之斗争,使他们不敢在乡里放肆,但余家父子对过客仍进行勒索。   民国5年(1916年)三月,福安县平讲戏“新长兴”班路过古田县杉洋乡作“爬门头”(即打前站演出),戏箱被余家父子扣住,强要戏班交纳“娱乐捐”银洋50元取赎。客地戏班被逼得戏演不成,人走不得。黄潮仔得知,派人与戏班联络,定下金蝉脱壳计,先取回戏箱,佯允演了戏,收回戏金后抵纳捐款。当晚,戏班布置收拾行装以待,到演戏热闹时,由义民社掩护戏班老弱者,先从僻径撤离,正在演出的艺人,下场一个走一个,只留下部分壮健善拳的殿后。戏一煞场,余淮淮上台勒钱,发现只剩下一个“空班”,于是大怒,便令家丁强抢剩余道具,并动手打人。殿后艺人见义民社严密布置策应,便壮胆与恶徒斗争。在双方动武中,由于戏班艺人团结,余家地霸及其爪牙被打得抱头鼠窜,戏班保住财产,艺人安全离境。
引用 剧团二伯 2012-11-18 11:46
(一)莆仙戏掌故      1.真龙图变假龙图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仙游县有一个姓宋的县官,自称“青天”,以“包公再世”自诩。某村有一个王监生,与佃户的妻子通奸,为了支开佃户,王监生暗中收买一个看相的到佃户家算命,说他在家里流年不利,必须远走他乡。佃户信以为真,王监生立即借给盘缠与资金,让他到四川做生意。佃户走后,三年不归,村里人纷纷传说佃户被王监生伙同其妻谋害了。恰巧宋县官路过该村,在一口水井里发现一具已腐烂的男尸,便认定是佃户尸体,立即把王监生和佃户妻子抓起来,严刑拷打,两人被逼屈认谋杀佃户,结果被判处斩刑,宋县官以“破案神速”而洋洋得意。城里艺人把此事编成戏文搬上舞台。过了一年,佃户从四川回家,刚刚进城,看见很多人围着戏台看戏。他看戏之后,才知妻子已被冤杀,悲痛万分,便向上司控告。经复审,此案实属错判,对宋知县以渎职论处。于是,仙游县民间流传民谣:“瞎说奸夫杀本夫,真龙图变假龙图。寄言民牧须详慎,莫持官大胆气粗。”   2.我不能出卖关公   清末,蓬莱馨班与某戏班有一次唱对台戏,两班都演《单刀会》。蓬莱馨班由庄蒂扮关公,庄从化妆房走到戏台就开始迈台步,一手撩袍,一手挽须,威风凛凛,坐在位上。某戏班扮关公的亦为名角,他一见庄蒂便甘拜下风,称之为活关公。相传仙游县以画关公驰名的画家李霞,曾许以十金请庄当模特,他毅然辞谢曰:“我不能出卖关公”。   3.演戏又卖画   清末,仙游县“庆升平”班名旦蔡兆铭,唱做俱佳,自成一派。他在《江素梅卖画》中扮江素梅,为名画家李霞所赏识,常邀他至家中作客。李霞的画,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美术奖,声价极高,一时求画者,络绎不绝。但李霞不轻易为人作画,对大商巨贾,军阀官僚,更是千金不屑,惟蔡兆铭独受青睐。在戏台上演出“江素梅卖画”的那幅《四美图》,即出自李霞手笔。观众既看戏,又赏画,人称“两绝”。蔡兆铭因家穷,演完戏便把画卖掉,得钱以赡奉老母,李霞得知后,不但不予责备,又续画相赠,屡画屡被卖,却毫无怨言。   4.鼓面上的石狮   莆仙戏在演出时,后台鼓面上常放着一只碗口大的石狮子,移动位置可作调节音量用。相传唐明皇爱妃叫梅妃,原名江采萍,是莆田县江口村人,自被选入宫后,终日愁眉不展。一天,唐明皇问她为何闷闷不乐,梅妃说:“宫廷里很寂寞,想看家乡戏。”唐明皇便从莆田民间调来一个戏班到皇宫演出。戏演完后,唐明皇笑着说:“戏演得很好,就是鼓声太响了,最好用宫门外的石狮压一压”。皇帝的话,金口玉言,也须领旨照办。从此以后,莆仙戏的大鼓上就多了一尊石雕狮子,以为象征。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12 05:48 , Processed in 0.102605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